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很明显
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 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君子在得志时不妄为,在困穷失意时不自卑,他敬天知命,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并将它发扬光大,不但能将它们表现在脸上,照到背上,然后传到四肢,四肢就不言而喻可以找到其法门了。
根据《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认为君子的自然本性,无论是处于富贵或是穷困之中,都不会改变。因为仁、义、礼、智这些内在的道德早就深植于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润泽,背部充盈,这仁、义、礼、智之道当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由于这仁、义、礼、智之道充沛流行于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们的动静行止无不中节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说明,旁人也能了解并感受到他的君子风范与所受到的薰陶。后来“不言而喻”演变为成语,用来指事态明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
(1) ∶不待释言已可晓悟
南北省份距离这么遥远,风物景观相差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2) ∶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3) ∶自明的,无须解释的
不言而喻的责任
事理浅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孟子.尽心上》:“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当日在扬州与老残会过几面,彼此甚为投契,今日无意碰著,同住在一个店里,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有不言而喻了。”近不问可知
德语 selbstverständlich (Adj), das versteht sich von selbst (Int)
法语 cela va sans dire, cela se comprend
不言 : 1.不说。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3.不料。
事态明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
“显而易见”
喻,不能写作“渝”。
“不言而喻”和“显而易见”;都形容很明显;不用多说或多看。但“不言而喻”偏重于不用说就明白;“显而易见”偏重于极容易看清楚。
根:深植。
生色:表现于脸上。
睟然:润泽的样子。睟,音ㄙㄨㄟˋ。
盎:音ㄤˋ,充满的、盈溢的。
四体:四肢。人的两手两足合称四体。
“不言而喻”及“显而易见”都有很容易就能知道的意思。
“不言而喻”侧重于可以推知;“显而易见”侧重于清楚明了。
不言而喻 | 显而易见 | 例句 |
---|---|---|
○ | ㄨ | 他终于考上大学,高兴的心情,自是∼了。 |
ㄨ | ○ | 这次他犯的错误是∼的,不用再替他遮掩。 |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源)
《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应贞》:“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于时肆射,弓矢斯具。发彼互的,有酒斯饫。”
《朱子语类.卷六○.孟子.尽心上》:“问:『四体不言而喻』。曰:『是四体不待命令而自如此。』”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忽一日子春回来,遇着韦氏。两个俱是得道之人,自然不言而喻。”
清.李渔《奈何天》第二一出:“新娘不消问得,你是今日的我,我是前日的你,三个合来凑成一个品字,大家不言而喻罢了。”
《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今日无意碰着,同住在一个店里,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有不言而喻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还有一块吴王试剑石,是极大的一个石卵子,截做两段的,同那点头石,一般都是后人附会之物。明白人是不言而喻的。”
不言而明
bù yán ér míng
犹“不言而喻”。见“不言而喻”条。《太平经钞.辛部》:“用之而无成功,吾道即伪矣,亦不言而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