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字典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当前位置:成语词典网 > 志同道合的意思
zhì tóng dào

志同道合

成语志同道合的知识

● 志同道合的解释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 志同道合的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 志同道合收录于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 志同道合的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志同道合的例句

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闻一多《杜甫》)

● 志同道合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对曹植一直心存疑忌,寻找各种机会加以陷害,由于母后的干预,曹丕才没有把弟弟置于死地。曹植苦于无用武之地,他上书说伊尹是陪嫁的小臣、吕尚当屠夫钓叟,他们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商汤和周文王,辅佐他们成大业。

● 志同道合的典故

“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论衡》是汉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说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风顺,要有好时机,遇到一个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洁,不保证能够当官。王充列举虞舜、许由二人,都是唐尧时的圣人,但虞舜继承帝统,许由却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时的贤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却饿死首阳山下。虽然都是圣者贤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异,合中有离,人的境遇不同,结果也就迥异,终究都是取决于出生能否逢时,所遇能否得人。后来“志同道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现“志同道合”的书证如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九.书.与吕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自非元恶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复之势。”

● 志同道合的意思

志向相同,意见一致

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书〉:“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也作“道合志同”。反不相为谋,同床异梦

德语 ein gemeinsames Ziel haben (V)​, gleicher Wille und gleicher Herzen haben (V, Psych)​, eines Herzens und einer Wille sein (Adj, Psych)​, gleichgesinnt (Adj)​

法语 nourrir les mêmes idéaux et suivre le même chemin, poursuivre un objectif commun et s'engager dans la même voie

● 志同道合的词语分开解释

道合 : 1.志趣相同;气味相投。

● 志同道合的网络解释

志同道合,成语,作谓语、定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与“门当户对”的道理相似。宋代陈亮的《与吕伯恭正字书》之二中说:“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可见,志同道合,原本是一件好事:人们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不讲强弱,大家怀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共同的事业,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肩,以期获得成功,有所成就。

● 志同道合的释义

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 语本汉.王充《论衡.逢遇》。
△“合志同方”、“情投意合”

● 志同道合的辨形

合,不能写作“和”。

● 志同道合的辨析

“志同道合”与“情投意合”有别:“志同道合”侧重于形容志趣相同;“情投意合”侧重于形容感情融洽。

● 志同道合的典源

#汉.王充《论衡.逢遇》1>


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2>、太公3>行耦4>,许由5>、伯夷6>操违7>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麤8>,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麤,举措钧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

〔注解〕

典故或见于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

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称号。姓姚,名重华。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太公:即太公望吕尚。字子牙,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周初贤臣,年老隐于钓,周文王出猎,遇于渭水之阳,相谈甚欢,曰

行耦:作为相同。耦,音ㄡˇ,通“偶”。

许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于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及殷亡,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

操违:操守、德行不同。

精麤:精细或粗糙。麤,音ㄘㄨ,通“粗”。

〔参考资料〕

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据《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引)
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

● 志同道合的辨识

近义成语

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反义成语

不相为谋、扞格不入、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志同道合”及“情投意合”都有彼此双方极为契合的意思。

“志同道合”侧重于志向与理想上的契合;“情投意合”侧重于感情与心意上的契合。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例句
他们∼,合开了一家音乐社。
他们相处日久,∼,决定厮守一生。

● 志同道合的书证

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九.书.与吕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自非元恶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复之势。”

明.归有光〈题仕履重光册〉:“若前大司寇箬溪顾公,大司空南坦刘公,方与石翁为湖南社会,志同道合,其称许之固宜。”

《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人都是过来之人,志同道合,说得入港,一发成相知了。”

《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娘半老之际,风波历尽,刚好遇个老成的孤老,两下志同道合,收绳卷索,白头到老,这个谓之了从良。”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此人有个毛病,啬细非常,一文如命。近来又同陈正公合火(伙)贩丝。陈正公也是一文如命的人,因此志同道合。”

● 志同道合参考词语

同志合道

ㄊㄨㄥˊ ˋ ㄏㄜˊ ㄉㄠˋ

tóng zhì hé dào

犹“志同道合”。见“志同道合”条。

清.方望溪〈兵部尚书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发于至诚,体国忧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与辅成治教,而深患时人惟知以虚伪比周自便其身图。”

志合意同

ˋ ㄏㄜˊ ˋ ㄊㄨㄥˊ

zhì hé yì tóng

犹“志同道合”。见“志同道合”条。

汉.袁康《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

志同心合

ˋ ㄊㄨㄥˊ ㄒㄧㄣ ㄏㄜˊ

zhì tóng xīn hé

犹“志同道合”。见“志同道合”条。

明.陆采《明珠记》第二八出:“官居台省,曾叨宠幸,只为爱山水窠巢,早离脱仕途坑阱。喜你志同心合,志同心合,果然堪敬!”

志同气合

ˋ ㄊㄨㄥˊ ㄑㄧˋ ㄏㄜˊ

zhì tóng qì hé

犹“志同道合”。见“志同道合”条。

唐.韩愈〈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蔚乎其相章,炳乎其相辉,志同而气合,鱼川泳而乌云飞也,愈乐是宾主之相得也。”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逢原每不乐补之所为,而墨花实不逮,唯长于平远,遇志同气合者始为作之。”

道合志同

ㄉㄠˋ ㄏㄜˊ ˋ ㄊㄨㄥˊ

dào hé zhì tóng

即“志同道合”。见“志同道合”条。

《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引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道同志合

ㄉㄠˋ ㄊㄨㄥˊ ˋ ㄏㄜˊ

dào tóng zhì hé

即“志同道合”。见“志同道合”条。

汉.王充《论衡.逢遇》:“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源)

宋.司马光〈授校勘谢庞参政启〉:“尝托僚采,获友高明,道同志合,出处如一。”

成语宝刀未老文字的意思
成语志同道合图片
按成语首字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