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北齐 魏收《魏书 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①《成语辞海》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我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分道扬镳了。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 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 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 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 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 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分道扬镳”原作“分路扬镳”。北魏时,有个名叫元志的人,不但是皇亲国戚,还是当时首都洛阳的行政长官。他个性强悍,任何事都不轻易退让。有一天,他乘座车走在路上,御史中尉李彪的座车也迎面而来。由于两方都人马众多,一定要有一方退让才能通过。照理说,官小的人要让官大的人先走。而以官职来论,李彪是中央官员,元志只是地方首长,应该要礼让。但元志个性强硬,加上是皇亲国戚,硬是不肯让步。双方因此闹得不可开交,决定去找皇上评理。李彪见了孝文帝说:“我是御史中尉,官比他大,区区一个洛阳市长怎么可以这样和我对抗呢?”元志反驳说:“我是国都所在的洛阳市长,洛阳城里每个人都归我管,哪有比照其他地方官,让中央官员先走的道理?”孝文帝听了很无奈,也不去评断谁是谁非,就笑着说:“好啦!好啦!你们别吵!洛阳是我的地方,我说了就算,把路分成两半,你们两人以后各走各的就好啦!”元志和李彪两人听到皇上这么说后,就拿着尺到外面,量了道路的宽度,然后分成两半,各走自己的那一半。后来“分道扬镳”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1) 扬镳:驱马前进
(2) 指分路而行
(3) 比喻志趣目的不同而分别行事
比喻各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参见“分路扬镳”条。《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扬镳。”近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各走各路反并肩前进﹑携手合作﹑志同道合
分道 : 1.谓分走不同的道路。2.犹分界。
扬镳 : 1.提起马嚼子。谓驱马。2.喻显扬才华。
分道扬镳的一个成语,也作“分路扬镳”讲,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或者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出自《魏书·列传第二·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分道而行,形容各走各的路。
语本《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河间公齐》。后用“分道扬镳”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各奔前程”
扬,不能写作“杨”;镳,不能写作“标”。
“分道扬镳”和“各奔前程”都有“由于志向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不同在于“分道扬镳”偏重于“分手”;多用于人;“各奔前程”仅用于人。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的洛阳盆地内,地势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魏建都平城,孝文帝时迁都洛阳。
丰沛:沛县丰邑,位于今江苏省西北,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后人因此称帝王的故乡为“丰沛”。
扬镳:扬起马衔,比喻驱马前进。镳,马口中所含的铁环。镳,音ㄅㄧㄠ。
“分道扬镳”及“各奔前程”都有各走各的路的意思。
“分道扬镳”的用途较广,可用在志向、兴趣、感情等不相契合而造成的分手;“各奔前程”侧重在目标相异,多用于志向不同的时候。
分道扬镳 | 各奔前程 | 例句 |
---|---|---|
○ | ○ | 虽是军中老友,但退伍后,两人∼,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里谋求发展。 |
○ | ㄨ | 既然我们的意见如此分歧,不如早早结束合伙关系,∼,各奔前程吧! |
《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扬镳。”
《唐宋诗醇.卷九.襄阳杜甫诗一.序》:“自元微之着论,始先杜而后李,顾其所以推尊子美,祇就词调、格律言之。则太白之分道扬镳者,固自有在此。徒以诗言诗,而未探夫作诗之本,宜论者多有异同也。”
《书画谱.卷六七.跋黄庭坚墨迹后》:“至所作行书,剽去姿媚,独存风骨,直欲与苏轼分道扬镳,不肯俯循其辙间。”
清.范家相《诗沈.卷二.诗序四》:“舍序言《诗》者,始于苏颖滨,甚于郑夹漈、王雪山,而朱子因句诋而字驳之。嗣是以后,或信或否,又分道扬镳,不可胜纪矣!”
清.查慎行〈酬别许旸谷〉诗:“方今侪辈盛称诗,万口雷同和浮响。或模汉魏或唐宋,分道扬镳胡不广?”
分路扬镳
fēn lù yáng biāo
即“分道扬镳”。见“分道扬镳”条。《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河间公齐》:“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源)
《南史.卷三三.裴松之列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扬镳分路
yáng biāo fēn lù
即“分道扬镳”。见“分道扬镳”条。《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已诏使人,所在赈恤,扬镳分路,将遍四海,必令为朕耳目。”
唐.颜师古〈汉书叙例〉:“六艺残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扬镳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