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违背;抵触;交:交情;友谊。情意投合;极其要好的朋友。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北史 眭夸传》)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庄子》一书中对生命的认识有许多阐述。例如在〈大宗师〉一文里,记述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等四人,互相谈论道:“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背脊,将『死』当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谁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为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结果四个人都心领意会于生命来自于无而至于有,最后又归于死亡─即无。因而四人相视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结为至交好友。后来“莫逆之交”这句成语,就从原文“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心意相投、至好无嫌的朋友。
非常要好的朋友
心意相投、至好无嫌的朋友。语本《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周书.卷二二.柳庆传》:“机弟弘,……与弘农杨素为莫逆之交。”《北史.卷五四.司马子如传》:“膺之既宰相犹子,兼自有名望,所与游集,尽一时名流,与邢子才、王元景等并为莫逆之交。”也作“莫逆交”、“莫逆之友”。
德语 Jonathan (S)
莫逆之交是一个成语,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出自《庄子·大宗师》。
莫逆,相契而无所违逆。“莫逆之友”指心意相投的朋友。语本《庄子.大宗师》。
“莫逆之交”与“生死之交”有别:“莫逆之交”强调思想一致;情感笃深。“生死之交”强调同生死共命运。”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庄子》一书中虚拟的四位人物。
尻:音ㄎㄠ,臀部。
莫逆:无所违逆。
《魏书.卷九○.逸士列传.眭夸》:“(眭夸)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
《周书.卷二二.柳庆列传》:“机弟弘,……与弘农杨素为莫逆之交。”
《北史.卷五四.司马子如列传》:“膺之既宰相犹子,兼自有名望,所与游集,尽一时名流,与邢子才、王元景等并为莫逆之交。”
《旧唐书.卷六六.杜如晦列传》:“淹聪辩多才艺,弱冠有美名,与同郡韦福嗣为莫逆之交。”
《隋唐演义》第二三回:“当年寒舍,曾与仁兄有一拜之交,誓同生死患难,真莫逆之交。”
《老残游记》第七回:“此人当年在河南时,我们是莫逆之交。”
《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一回:“却说子迁自从被逐回南,便终日在上海流离浪荡,结识的朋友不少,却没有几个是正经的……只有一个人,是他莫逆之交。”
莫逆之友
mò nì zhī yǒu
犹“莫逆之交”。见“莫逆之交”条。《周书.卷三七.张轨列传》:“轨少好学,志识开朗,初在洛阳,家贫,与乐安孙树仁为莫逆之友。”
莫逆之契
mò nì zhī qì
犹“莫逆之交”。见“莫逆之交”条。《晋书.卷九一.儒林列传.范弘之》:“殷侯忠贞居正,心贯人神,加与先帝隆布衣之好,着莫逆之契。”
莫逆交
mò nì jiāo
犹“莫逆之交”。见“莫逆之交”条。《北史.卷八二.儒林列传.黎景熙》:“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交。”
《里语征实.卷下.莫逆之交》:“杨宁与杨城为莫逆交,德宗召城与宁俱来,知二人相善,诏并用之。”
莫逆友
mò nì yǒu
犹“莫逆之交”。见“莫逆之交”条。《梁书.卷五一.何点列传》:“(点)与陈郡谢、吴国张融、会稽孔稚珪为莫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