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 安贫乐道法》)
《文子》又称《通玄真经》,为道家经典。〈上仁〉篇中有一段借着文子与老子间的问答,以阐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无为。文子问:“为什么仁义礼等法则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义者,不可能将其施为广布于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顺应天地间的自然法则,那么不必有什么作为,万事万物便自然合于仁义了。……真正的圣贤之人,应该顺其自然,安于任何处境,即使贫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额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损害了生机,当然也不会任意索求而违逆正道。”其实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无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于现况,即使贫困,也能乐于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谓的“安贫乐道”了。后来“安贫乐道”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
安于清贫的生活,乐于自己的信仰
以信守道义为乐,而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后汉书.卷二六.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刘兆传》:“安贫乐道,潜心著述,不出门庭数十年。”也作“乐道安贫”、“安贫守道”。反不甘食贫
法语 se contenter d'être pauvre en s'accrochant fermement à ses principes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安于贫穷,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语出《文子.上仁》。
道,不能写作“到”。
欲:欲望。
妄取:随便拿取。
《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源)
《后汉书.卷二六.韦彪列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乐府诗集.卷四三.相和歌辞一八.楚调曲下》:“安贫乐正道,师彼庄周。”
《晋书.卷九一.刘兆列传》:“安贫乐道,潜心著述,不出门庭数十年。”
《宋史.卷四四四.陈师道列传》:“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
好道安贫
hào dào ān pín
即“安贫乐道”。见“安贫乐道”条。汉.刘向《列女传.卷八.梁鸿妻》:“君子谓梁鸿妻好道安贫,不汲汲于荣乐。”
守道安贫
shǒu dào ān pín
犹“安贫乐道”。见“安贫乐道”条。《旧唐书.卷九○.王及善等列传》:“赞曰:『……守道安贫,怀远当仁。』”
安贫守道
ān pín shǒu dào
犹“安贫乐道”。见“安贫乐道”条。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右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五.诸儒学案上三.布政陈克庵先生选》:“由张东白之事观之,非平日安贫守道之意,彻乎表里,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
乐道安贫
lè dào ān pín
即“安贫乐道”。见“安贫乐道”条。《晋书.卷九一.儒林列传》:“史臣曰:『……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一九出:“身淹滞,谩高歌剑铗,乐道安贫,待时终觅上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