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足:包缠住了脚。好像脚被裹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大多指有所顾虑;停步不前。
战国 楚 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保守
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雎因受到诬陷而改名张禄逃到秦国。他征对秦国四人专权问题去拜见秦昭王。他说自己冒死晋见是为了秦国的将来,如果被杀就会让天下有志于助秦的人裹足不前,他分析秦国的现状头头是道,秦王拜他为相。
范雎,战国时魏人。他本是魏国须贾的门客,曾替魏昭王出使齐国,却被怀疑与齐国私通,回国后,差点被魏相打死。后来范雎逃到秦国,写了一封信给秦王,说有要紧的事求见。当时秦国的实权操在秦昭王母宣太后及宰相穰侯的手上,秦王一直没有时间接见范雎。后来终于有一天秦王召见范雎,向范雎求教,但范雎总是恭敬地应诺,却什么话都没有说。秦王以为范雎不肯教导,范雎谢罪说:“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所以您三次问臣,臣才都没有回答。臣并不是不敢说,就算臣说了明天就得死,臣也不怕,只要对国家能有所帮助,就是臣最大的光荣。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后,天下的人看到臣尽忠而被杀,会因此十分畏惧而不敢进言。如果您上面害怕严厉的太后,下被奸臣迷惑,整日住在深宫里,迷糊度日。这样下去,大则会亡国,小则会使自己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是臣所担忧的。”秦昭王听了说:“恳请先生指教!不管事情大小,不管牵扯到谁,即便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也请先生直说。”范雎就向秦王进言实行远交近攻政策,以统一中原。当下,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过了几年,秦昭王把相国撤职,并且不让太后参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后来“裹足不前”这句成语,就从原文的“裹足莫肯即秦”演变而出,形容有所顾忌,而停止脚步,不敢向前。
停步不前,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多指有顾忌)
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三国演义》
停止脚步,不往前行。比喻有所顾忌,不愿去做。《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也作“裹足不进”。近停滞不前﹑故步自封﹑作茧自缚反勇往直前
法语 piétiner sur place, hésiter devant les difficultés
包缠脚部,不往前行。形容有所顾忌,而停止脚步,不敢向前。
语本《战国策.秦策三》。
△“畏缩不前”
裹,不能写作“果”。
典故或见于《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
蹶:音ㄐㄩㄝˊ,跌倒、僵仆。
杜口:闭嘴不说话。
“裹足不前”及“畏缩不前”都有不敢前进的意思。
“裹足不前”侧重于有所顾忌;“畏缩不前”侧重于怯懦害怕。
裹足不前 | 畏缩不前 | 例句 |
---|---|---|
○ | ㄨ | 假如你疑虑太多而∼,恐怕很快的你就会落后了。 |
ㄨ | ○ | 想不到平日∼的妈妈,此时却像一位万夫莫敌的勇士。 |
《三国演义》第一六回:“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
《清史稿.卷一三六.兵志七》:“近年以来,商船裹足不前,兵船反入洋坞,非认真整理,无由振兴。”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关税》:“借以正额亏缺为名,日加苛敛,以致商贾倾家荡产,裹足不前,乃使物价昂贵,于民生大有亏损。”
《荡寇志》第四二回:“兄长如此疑人,现在辅佐业已残缺,未来豪杰,裹足不前,我梁山其孤危矣!”
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卷一.容园》:“(容园)本江畹香中丞之旧宅。余初以少贱,不得其门而入。及为张观察所得,又以素无谋面之雅,裹足不前。”
裹足不进
guǒ zú bù jìn (变) guǒ zú bú jìn
犹“裹足不前”。见“裹足不前”条。《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是以游士裹足而不进,卷口而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