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马革裹尸”原作“马革裹尸”。“尸”,同“尸”。这是和马援有关的一句成语。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初依隗嚣,后归光武,拜伏波将军,平交趾,世称“马伏波”。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就擅自释放了他们,自己也丢了官,逃到北地郡。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因为经营得法,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后来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许多的战功,拜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有人劝他应该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场。但是马援拒绝了,并且很豪迈地说:“现在北方还有匈奴、乌桓为患,我正要去肃清他们。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送回来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乌桓之后,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当地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不肯离开,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壮志。后来“马革裹尸”被用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
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语出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也作“裹尸马革”。
马革 : 1.见"马革裹尸"。
裹尸 : 1.包裹尸体。2.谓战死沙场。语出《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马革裹尸”典源作“马革裹尸”。“尸”,同“尸”。“马革裹尸”指战死沙场,无有棺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以归葬。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 语出《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
裹,不能写作“里”。
匈奴: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
乌桓:古代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众退保乌桓山(今热河省境内),因以为号。汉献帝建安年间,徙居内地,与汉人融化。或作“乌丸”。
边野:边远的地方,指战场。
尸:死人的躯体。“尸”同“尸”。
北齐.朱玚〈与徐陵请王琳首书〉:“诚复马革裹尸,遂其平生之志;原野暴体,全彼人臣之节。”
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三国演义》第五一回:“瑜听罢,于床上奋然跃起曰:『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
裹尸马革
guǒ shī mǎ gé
即“马革裹尸”。见“马革裹尸”条。宋.陆游〈陇头水〉诗:“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清.孙义钧〈前定海行〉:“裹尸马革壮夫心,囊骨鸱夷忠勇节。”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即“马革裹尸”。见“马革裹尸”条。《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源)
《隋唐演义》第三七回:“若说疾病,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怎宛转床席,在儿女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