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唐僖宗干符年间,周朴因遇黄巢之乱,不屈从黄巢而被杀。朴死后,僧人楼浩搜其诗百篇,编成《周朴诗集》二卷。唐人林嵩为《周朴诗集》写了一篇序文,文中说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纵心灵于山林宇宙之中,视富贵如浮云。与当时的建州刺史李频、处士方干结为诗友,其间往来之诗作,都是“脍炙人口”,为人所称美传诵的好作品。文中“脍炙人口”原用于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后则亦用来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
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
一篇一咏,脍炙人口。——林嵩《周朴诗集》
脍,细切肉。炙,烤肉。脍炙皆为人所喜好,后遂以脍炙人口形容为人赞赏的诗文,或流行一时的事物。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一六.刘彦最诗集序》:“相传必有卓绝于人者,不然彦最之诗,何为脍炙人口而弗厌哉?”《花月痕.第一回》:“幸而为比翼之鹣,诏于朝,荣于室,盘根错节,脍炙人口。”近口碑载道
脍炙 : 1.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2.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人称赞。3.犹宰割﹐处置。
人口 : 1.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2.人。3.人的口,指言谈﹑议论。
脍,细切肉;炙,烤肉。脍、炙皆人间美味,“脍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或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语出唐.林嵩〈周朴诗集序〉。后亦用“脍炙人口”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
脍,不能写作“烩”;炙,不能写作“灸”。
“脍炙人口”和“喜闻乐见”;都有(文艺作品)被人喜爱;受到人们称赞的意思。不同在于“脍炙人口”含义广;除了含有人们普遍传诵意思外;还可指受人喜爱的肉菜;“喜闻乐见”只表示“受人喜爱”;语义比“脍炙人口”窄。
闽城:地名。地约当今福建省福州市。
殒贼:被贼所杀。指周朴遇黄巢之乱,于闽城遇害身亡。
朴:周朴(?∼西元878),字见素,唐朝时人。工为诗,隐居嵩山,无功名之念。后避居福州,黄巢陷闽,欲用朴,朴不从,遂为黄巢所杀。朴为诗极尽雕琢,当时诗家称“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
钓台:山名。地约当在今福建省闽侯县南。
瓯、闽:地名。瓯,地约当今浙江省永嘉县。闽,地约当今福建省福州市。
李建州频:即李频,唐朝时人,生卒年不详。睦州寿昌人,累迁至都官员外郎,僖宗时为建州刺史。
方处士干:即处士方干,唐朝时人,生卒年不详。字雄飞,睦州清溪人。其诗作清润小巧,为人有清才,隐居镜湖,日以诗酒自娱。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唐.林嵩〈周朴诗集序〉:“先生名朴,字见素。生于钓台,而长于瓯、闽,与李建州频、方处士干为诗友,一篇一咏,脍炙人口。”(源)
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着,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又『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皆脍炙人口。”
宋.杨亿〈西昆酬唱集序〉:“时今紫微钱君希圣、秘阁刘君子仪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
《朱子语类.卷一○九.朱子.论取士》:“不知时文之弊已极,虽乡举又何尝有好文字脍炙人口?”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一:“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故卓然为一代冠,而历世千百,脍炙人口。”
《宣和书谱.卷一○.行书四.韩偓》:“所着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此词脍炙人口,盛传于世。”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乔景叔世宁己酉岁以楚藩参入贺万寿,余时见之,短而髯,温然长者也。所有行卷,仅百余篇耳,颇脍炙人口。”
《花月痕》第一回:“不想寻常歌伎中,转有窥其风格倾慕之者,怜其沦落系恋之者!一夕之盟,终身不改,幸而为比翼之鹣,诏于朝,荣于室,盘根错节,脍炙人口。”
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姑言其浅处。如少陵〈黑鹰〉、曹唐〈病马〉,其中有人;袁凯〈白燕〉诗,脍炙人口,其中无人,谁不可作?画也,非诗也。”
流脍人口
liú kuài rén kǒu
犹“脍炙人口”。见“脍炙人口”条。明.王世贞《曲藻》:“金陵杨状元慎才情盖世,所着有《洞天玄记》、《陶情乐府》、《续陶情乐府》,流脍人口,而颇不为当家所许。”
脍炙一时
kuài zhì yī shí (变) kuài zhì yì shí
犹“脍炙人口”。见“脍炙人口”条。明.毛以燧〈曲律跋〉:“先生(王骥德)作有《题红记》,及《男后》、《离魂》、《救友》、《双环》、《招魂》诸剧,脍炙一时。”
脍炙天下
kuài zhì tiān xià
犹“脍炙人口”。见“脍炙人口”条。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林和靖赋〈梅花〉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
脍炙海内
kuài zhì hǎi nèi
犹“脍炙人口”。见“脍炙人口”条。宋.林景熙〈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然性有能尽,而命不可期;理有能穷,而数不可必。虽立卓之颜,而不免于短也,况以此议公哉!公程文在黄子册中,脍炙海内,至今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