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言论前后矛盾
议论反复曰口中雌黄。(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事物譬类》)
西晋时期,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被人称为口中雌黄。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让王衍无法插嘴。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
此处所列为“信口雌黄”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信口雌黄”原作“口中雌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环境的动荡不安,道家老子和庄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许多人都喜欢以老庄思想为谈论内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每每在谈论老庄玄妙的哲理时,总能侃侃而谈,即使是讲错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随口改正,仿佛嘴里含了雌黄,随时改正,所以大家都称他是“口中雌黄”。后来“信口雌黄”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顾事实真相,而随口乱说或妄作批评。出现“信口雌黄”的书证如清.张云璈〈察吏行〉:“太守观察本切近,岂肯信口生雌黄。”
谓随口更改言论不当处,如用雌黄蘸笔,涂改错字。
雌黄,古代用来涂盖写错的字。口中雌黄为称赞王衍能随口更正说错的话。见《晋书.卷四三.王戎传》。后比喻不顾事实真相,随口批评。《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口中雌黄,言事而多改移。”也作“信口雌黄”。
雌黄 : 一种矿物名。可制颜料、褪色剂等,古代常用来涂改文字。故称乱改文字、胡乱评论为“妄下雌黄”,称随便乱说为“信口雌黄”。
义参“信口雌黄”。见“信口雌黄”条。
此处所列为“信口雌黄”之典源,提供参考。
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晋临沂人。以清谈著称,累官至司徒。西晋亡,投降石勒,后为石勒所杀。
意有不安:话说得不合意,不妥切。
口中雌黄:口中含着雌黄,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语句。雌黄,橙黄色矿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剂,古代用于涂改文字。
《文选.卷五五.论五.刘峻.广绝交论》李善注引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源)
《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口中雌黄,言事而多改移。”
信口雌黄
xìn kǒu cī hu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