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对人的爱护、容忍、原谅与帮助;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
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冰心《斯人独憔悴》)
“仁至义尽”是指竭力尽到“仁”与“义”之道,仁义之道指的是仁爱与正义,即是待人要宽厚、处事要有义气,为儒家的中心思想。这句话最早出现在《礼记.郊特牲》。《礼记》是记载周代仪礼的书。其中有关祭祀的部分,谈到当时都在十二月田事告一段落时,由官方来举行祭祀农神以及有助于农事的其他事物。祭祀的对象有八:除了最早教人民从事农耕的神农氏、帝尧的农师后稷,还有当时的农官、农官在田间的处所,另外还包括了猫和老虎,因为牠们会吃掉破坏农作物的田鼠与野猪,另外还有与农事密切相关的田舍及沟渠,最后并祈祷昆虫不要来作乱。这样完备的仪式非但祭祀农神,连带对农耕有益的事物都加以回报,已是“仁之至,义之尽”,各面方都照顾到了。后来“仁至义尽”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对他人尽最大的努力关怀照顾。
表示对人的规劝和帮助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宋· 陆游《秋思之十》
原指祭祀有功于农事诸神,极尽仁义之道。语本《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后用以指尽最大的努力,以关怀照顾他人。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三六出》:“诏曰:『恤贫者仁,乐施者义,仁至义尽,实宜宠褒。』”近穷力尽心反穷凶极恶,以怨报德
原指祭祀农事诸神及相关事物,极尽仁义之道。语本《礼记.郊特牲》。后用“仁至义尽”形容对他人尽最大的努力关怀照顾。
至,不能写作“知”。
“仁至义尽”和“关怀备至”都可形容对别人的帮助达到了极点。但“仁至义尽”偏重于“仁”、“义”;语义范围要比“关怀备至”大;“关怀备至”偏重于“关怀”;即指对人关心。
飨:音ㄒㄧㄤˇ,祭祀。通“享”。
农:指农官田畯。
邮表畷:指农官在田间监督农民耕作之处所。畷,音ㄓㄨㄛˊ,田间的小路。
宋.陆游〈秋思〉诗其一○:“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
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三六出:“恤贫者仁,乐施者义,仁至义尽,实宜宠褒。”
清.黄宗羲〈陈干初先生墓志铭〉:“夫性之善在孩提少长之时,已自弥纶天地,不待后来,后来之仁至义尽,亦只还得孩提少长分量。”
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卷五.隆科多》:“我朝之恩礼故旧,仁至义尽,盖史册所未闻也。”
《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这等一女子,取义成仁,仁至义尽,无所为孽。”
义尽仁至
yì jìn rén zhì
即“仁至义尽”。见“仁至义尽”条。清.王省山〈吴中吟〉诗:“圣人治天下,权衡本经济。上重天庾供,下为民生计。二者不偏废,义尽仁亦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