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当仁不让。(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注音】dāng rén bù ràng
【出处】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相近词】义不容辞、理所当然
【反义词】推三阻四、临阵脱逃
【其它使用】
◎ 她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可以向更多的美国人讲讲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医理呢?作为一个中国医生,宣扬祖国中医学,宣扬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思想,是当仁不让的责任。
◎ 自然,作为首倡者,杨勇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长江科学考察和漂流探险队的主要成员。
◎ 有了计算机才有网络,而反过来,网络又当仁不让地成了主角,计算机和电话、电视机一样仅仅成了网络的终端处理机。
“当仁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大意是说:遇到有关仁义的事,就要赶快去做,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让。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强调“仁”的重要呢?因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仁”从个人修身做起,最后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就是“大同世界”的达成。所以“当仁”的事情,当然“不必谦让”,反而要争先去做。后来“当仁不让”演变为成语,用来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当:面对。仁:正义之事。《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以“当仁不让”表示应做之事,就应积极主动去做,不能推托
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后汉书·曹褒传》
语出《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后汉书.卷三五.曹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孽海花.第二五回》:“不如仍请敬王出来,做个领袖,两位老师,也该当仁不让,恢复光绪十年前的局面。”近义不容辞反临难苟免
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语出《论语.卫灵公》。后用“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及“当仁不让”都有对于应做的事积极去做,不推辞的意思。
“义无反顾”侧重于毫不退缩;“当仁不让”侧重于主动承担。
义无反顾 | 当仁不让 | 例句 |
---|---|---|
○ | ㄨ | 为了救亡图存,他不顾自身安全,∼地担负起这份危险的任务。 |
ㄨ | ○ | 小李工作积极认真,对于公司业务,他一向是∼,从不推拖。 |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源)
《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龚鲍》:“天生圣人,盖为万民,非独使自娱乐而已也。故《诗》曰:『天难谌斯,不易惟王;』『上帝临女,毋贰尔心。』『当仁不让』,独可以圣心参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与臣下议也。”
《后汉书.卷三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王望》:“今望怀义忘罪,当仁不让,若绳之以法,忽其本情,将乖圣朝爱育之旨。”
《艺文类聚.卷五三.治政部下.荐举》引三国魏.殷褒〈荐朱俭表〉:“朱伦,字文信,天真清亮,雅信忠笃,纯粹足以激清源,美行足以广风俗,当仁不让,见德思义,疏达之才,强记博闻,飞辞抗论,骆驿奇逸,诚当世之俊异,一时之秀出也。”
《晋书.卷九七.四夷列传》:“先王以仁宰世,不任威刑,所以刚柔靡断,取轻邻敌。当仁不让,岂宜拱默者乎!”
《景德传灯录.卷一八.福州沙宗一大师》:“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至若与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三.舒铁云》:“夫作诗文者,比于当仁不让,以太白之才,而老杜尚有尊酒重论之句,况其他乎?”
当仁不逊
dāng rén bù xùn (变) dāng rén bú xùn
逊,谦让。“当仁不逊”犹“当仁不让”。见“当仁不让”条。宋.魏了翁〈送宇文侍郎知庐州〉诗:“再拜亟祗命,当仁不敢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