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诗句;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诗篇的原意。后泛指引用别人的诗文或谈话;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断或部分;而不顾全文和原意。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朱自清《清华的一日》)
春秋后期,崔杼和庆封杀死齐庄公,拥立齐景公杵舀。庄公的卫士卢薄癸和王何外逃他国。卢的弟弟卢薄弊悄悄取得庆封的信任,用计除掉崔杼一家,并把自己的妻子进献给庆封,他找回卢薄癸及王何,成功杀死庆封一家为庄公报仇。
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春秋齐国的庆舍极为宠爱家臣卢蒲癸,甚至将女儿许配给他。但庆氏与卢蒲氏都姓姜,所以有人问卢蒲癸说:“男女结婚应该分辨是否同姓,你怎么会完全不回避同宗的女子呢?”他则回答:“同宗的人既不回避我,我何必要回避他呢?这就像赋诗明志时,可以断章取义,我只取我所需要的,哪还知道甚么同宗呢?”卢蒲癸所谓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指的是春秋时代的人,在外交场合或日常生活中,常会截取既有诗篇中一部分的句义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与立场。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晋、鲁等国攻打秦国,军队至泾水,大家为是否渡河而犹豫不决,晋国大夫请鲁国大夫孙叔豹表示意见,孙叔豹就赋了〈匏有苦叶〉,这首诗现存《诗经.邶风》中,首章是:“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原诗是刻画一位待嫁女子决意出嫁的心情。但这当然不是孙叔豹想要表达的意思,他只是借以表示,无论水深水浅,一定要渡过河去。这种“赋诗断章”的方式,在《左传》中屡见不鲜,所以卢蒲癸才会有“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的说辞。后来“断章取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原专指截取《诗经》的前身当时称为《诗》的诗集中某诗的部分以为己用,而不顾原诗的本意。今则多用来泛指截取诗文或谈话中的某一段落而言。
章:指诗歌的段落。本指截取《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节,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后指引证书籍,只取一句或数句,而不顾及全文与其本义
断章取义,上下相成。——《孝经·开宗明义章传》
截引《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以表达己意。只取所需,而不顾原诗的意思。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后来指截取文章的某一段或谈话中的某一句,而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内容的原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红楼梦.第五六回》:“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截取某诗篇的一章或一句为己用,借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顾原诗作者的本意。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后用“断章取义”泛指截取别人的诗文或谈话中的某一段落为己用,而不顾其原意。
义,不能写作“意”。
癸:卢蒲葵,春秋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臣子之:为子之的家臣。子之即庆舍,庆封之子,春秋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妻之:把女儿许配给他。妻,音ㄑㄧˋ。
子不辟宗:您不回避同宗。子,您。辟,通“避”,回避。庆氏与卢蒲氏都姓姜,故为同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卷六:“夫子于《孝经》之书,断章取义,无所不可,而六经之道通矣。 ”
清.沈德潜《古诗源.例言》:“《诗》之为用甚广。范宣讨贰,爰赋〈摽梅〉;宗国无鸠,乃歌〈圻父〉:断章取义,原无达诂也。”
《红楼梦》第五六回:“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碰巧他这位老贤甥,听话也只听一半,竟是断章取义。听了老母舅临终的说话,以为是老母舅保举他堂舅爷接他的手,所以才会夸奖他能干。”
断章取意
duàn zhāng qǔ yì
即“断章取义”。见“断章取义”条。唐.张?《游仙窟》:“断章取意,唯须得情,若不惬当,罪有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