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
执雌守黑,不敢自遂,大智若愚,于是乎在。(章炳麟《箴新党论》)
“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见于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欧阳少师,指的是欧阳修,因为他当时任官太子少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所以苏轼才称他作欧阳少师。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苏轼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实为欧阳修的后辈,甫入京时,因受到欧阳修的大力提携,所以对他一直非常的钦服。〈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为欧阳修辞官获准后,苏轼写给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称颂他的勇气与智慧。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这句话,意思是:真正灵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来似乎笨拙。苏轼的这两句话明显脱胎于此,意指真正有勇气的人,反而不会去彰显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会去卖弄他的聪明。后来“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表示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出现“大智若愚”的书证如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中谿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指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平庸。明.李贽《焚书.卷三.李中谿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故大智若愚。”也作“大智如愚”。近守愚藏拙,深藏若虚
法语 (expr. idiom.) Un homme de grande sagesse paraît quelquefois un lourdaud
大智 : 1.大智慧。2.有大智慧的人。
大智若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指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语本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智,不能写作“志”。
大勇若怯:指十分勇敢的人,往往表面看起来似乎怯懦。见“大勇若怯”。
“大智若愚”及“大巧若拙”都有深藏不露的意思。
“大智若愚”侧重于形容聪明有才华的人;“大巧若拙”侧重于形容怀有精湛技艺的人。
大智若愚 | 大巧若拙 | 例句 |
---|---|---|
○ | ㄨ | 小慧看起来呆呆的,读起书来却过目不忘,难怪老师说她∼。 |
ㄨ | ○ | 小张看似笨手笨脚,打起球来却矫健灵敏,技艺超群,交手过的人无不说他∼。 |
元.陈高〈如愚斋记〉:“《老子》有言『大智若愚』,若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我夫子以为不可及。若二子之所谓愚,其果愚也哉?”
元.赵孟?《松雪斋文集.卷一○.章佩丞黑黑封赠三伐制》:“朕闻明莫明于审势,爱莫爱于保民。……大智若愚,沉几先物。”
明.殷奎〈木斋说〉:“吾闻大智若愚,大辩若讷,讥悟聪察,厥内四逸。”
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中谿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清.高宗〈有所思〉诗:“我思虞廷,应无面从人,重华何事谆谆?大智若愚,大诈若忠,动云孤立,宁无暗同?”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史料.骆文忠公遗爱》:“或谓骆公生平,不以经济自命,其接人神气浑穆,人视之,固粥粥无能,而所至功成,所居民爱,在楚在蜀,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大智若愚耶?”
大智如愚
dà zhì rú yú
即“大智若愚”。见“大智若愚”条。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