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传说古代有两座大山间住着一个90岁的愚公,他每次出门因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弯子,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要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也要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山,好方便他们进出。他们积极行动,一家人每天不停地挖,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玉帝。
传说太行、王屋二山本在河南、汉水之间,二山之北住了一位称为愚公的老人,他已经九十岁了。因为苦于大山拦阻,出入不便,有一天,召集了儿孙,说:“这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口,让我们出入十分不方便,我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把山铲平,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可是愚公的妻子却说:“以你的力量,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都损毁不了,怎么可能铲平太行、王屋那样的大山?何况你要把铲除的土石放在哪里?”大家便提议,可以将土石丢到海里去。解决了放置土石的问题后,愚公就率领他的儿孙开始进行移山的工作。有位名叫智叟的老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就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笨啊!你已经那么老了,时日无多,怎么可能把山移走呢?”愚公叹了一口气,说:“你的想法真是笨啊!我虽然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曾孙,如此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可以不断移山。山又不会长高,怎么可能铲不平呢?”智叟对愚公的反驳无言以对。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害怕山真的会被愚公铲平,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热忱与毅力感动,便命令大力士夸蛾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于是愚公的心愿达成了,从此河南到汉水一带再也没有大山阻隔。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愚公移山”,用来比喻努力不懈,终能达成目标;或比喻效率不佳。
古代寓言: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屋前有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入,他决心把它们铲平。
相传北山愚公苦于家门前有太形、王屋二山阻拦出路,因而率领子孙挖掘土石,决心铲平二山。后天帝为其真诚所感动,于是命夸蛾氏二子背负二山,移去它地。见《列子.汤问》。后以愚公移山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近铁杵磨针,铁杵成针
德语 Wo ein Wille ist, ist auch ein Weg. (S)
愚公 : 1."愚公移山"故事的主人公。亦常用以比喻作事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2.泛指隐者。
移山 : 1.移动山岳。典出《列子.汤问》所载北山愚公举家移太行﹑王屋二山的寓言。后多以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干到底的顽强决心或称颂有志者事竟成的坚毅精神。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传说北山愚公苦于家门前有太形、王屋二山阻拦出路,因而率领子孙挖掘土石,决心铲平二山。典出《列子.汤问》。后用“愚公移山”比喻努力不懈,终能达成目标。或比喻效率不佳。
愚,不能写作“禹”。
太形王屋:山名。太形,“形”当作“行”,位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王屋,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冀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河阳:地名。春秋晋邑,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北山愚公:神话传说中欲移太形、王屋二山的老人。
且:将要。
惩:苦于。
塞:阻隔不通。
迂:曲折。
聚室:聚集在室内。
毕力平险:同心协力平定险阻,指移山。
指通:开通。
豫南:河南省之南。
汉阴:汉水之南。
杂然相许:纷纷同意。
献疑:提出疑问。
君:妻妾对自己丈夫的称呼。
曾:尚且。
魁父之丘:像魁父那样的小丘。魁父,古代的小山名,地约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夫:泛称男子。
叩石垦壤:敲开岩石,挖起土壤。
孀妻:寡妇。
遗男:丈夫亡故后所出生的男子。
龀:音ㄔㄣˋ,自乳齿脱换为成人的牙齿。
跳:独出己意。
不惠:惠,或作慧。不聪明。
长息:长叹一口气。
固:顽固。
彻:通达。
不若:比不上。
亡:同“无”。
操蛇之神:手中持蛇的神,指太形、王屋的山神。
帝:天帝。
夸蛾氏:神话中的大力士。
厝:安置。
朔东:朔方以东的地区,约为今山西省的东部。
雍南:雍国之南。雍,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
陇断:高而陡峭的山岗。
宋.张耒〈山海〉诗:“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
《文史通义.内篇六.假年》:“不知专业名家,而泛然求圣人之所不能尽,此愚公移山之智而同斗筲之见也。”
清.黄宗羲〈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