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识字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3回:“白面书生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依草附木,云蒸龙变。”
唐朝时期,大诗人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据《新唐书》记载他生下的第7个月就能指认“之无”两字,他的乳母百试不差。他给元稹的信证实:“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自己六、七个月大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后世便以“之”、“无”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如:“略识之无”、“粗识之无”、“稍识之无”、“仅识之无”等,都指识字不多,学问不高之意,而“不识之无”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之无,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见《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一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不识 : 1.不知道,不认识。2.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
之无 : 1.之字与无字。2.借指简单易识之字。
连“之”、“无”二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典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仆:我,自谦之词。
乳母:专司授乳及看护幼儿的仆妇。
默识:暗中记诵在心。
宋.刘辰翁〈敏斋记〉:“人未有非敏者也,虽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圆,目不识之无;及其得于博也,彩色电转,狂呼鹘视,枭未成而脱,诸口如取。虽有离娄之目力,钘桑之心计,或不能及也。”
明.杨基〈寄林训导谟〉诗:“漠室山河终混一,秦城楼阁易黄昏。平生不识之无字,也学相如与卖文。”
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乙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花月痕》第二三回:“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
仅识之无
jǐn shì zhī wú
识字不多。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聊斋志异.卷八.医术》:“相之曰:『子当以术业富。』张曰:『宜何从?』又顾之,曰:『医可也。』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
略识之无
lüè shì zhī wú
略为识字。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清.赵翼〈题岫云女史双清阁诗本〉诗其四:“略识之无便目存,生平未上学堂门。”
稍识之无
shāo shì zhī wú
略为识字。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
粗识之无
cū shì zhī wú
略为识字。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清.雪樵居士《秦淮闻见录》:“儿乃秦淮旧人张喜林,蒙公等见招,无可回避。但儿粗识之无,不通文艺。于鹫峰寺前,逢旧好张质夫强与俱来,诗则质夫口占也。”
识之无
shì zhī wú
识字极少。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宋.黄庭坚〈嗣深尚书子弟晬日〉诗:“渐指家人知姓字,试看屏上识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