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唐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道学先生于是乎从而禁之,虽然很象背道而驰,其实倒是心心相印。(鲁迅《坟 从胡须说到牙齿》)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季梁在出使途中得知魏王要出兵进攻赵都邯郸后,立即折返拜见魏王,声称在路上遇到一个老成的车夫驾驭一匹千里马向北去目的地楚国,魏王大笑他背道而驰。季梁借机劝谏魏王对赵休兵。
白居易,字乐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宪宗元和年间,撰写《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献给当时宰相议论政事的奏状,其中写到:“自玄宗开元以来,宰相听取人民心声的德政已经渐渐衰微,很少人能够做到。从德宗贞元之后,这项美德更是衰微,连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时候的宰相言行举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颠覆的局势为己任,今日的宰相则是行事敏捷,言语谦恭,只求全身而退,远离灾祸。”后来“背道而驰”这句成语也许就是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彼此的目标或理想完全相反。
朝着相反方向的道路奔跑。比喻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像背道而驰,其实倒是心心相印。——鲁迅《坟》
战国时,魏王欲攻打赵国邯郸,季梁得知,以一驾车者欲往南方楚国,却往北方行驶的故事谏魏王,告诉魏王若用攻伐的方法求取霸业,犹如往楚而北行。见《战国策.魏策四》。后比喻所要到达的目标和实际进行的方向完全相反。如:“想考上大学就该勤奋读书,而你现在却整天到处晃荡,这不是背道而驰吗?”近分道扬镳,南辕北辙反殊途同归,异途同归
背道 : 1.背弃道义。2.偏僻的街道。3.朝着相反的方向。
行为不合情理,做事违反正道。
#语或本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后用“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目标或理想完全相反。
△“南辕北辙”
驰,不能写作“弛”。
“背道而驰”和“南辕北辙”、“分道扬镳”;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但“南辕北辙”一般比喻“人的行动和目的恰好相反”。“背道而驰”没有此意;“分道扬镳”比喻各自向不同的目标前进。
典故或见于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
开元:唐朝玄宗的年号(西元713∼741)。
寖:音ㄐㄧㄣˋ,通“浸”,渐渐。
贞元:唐朝德宗的年号(西元785∼805)。
《群书治要》卷四五引汉.仲长统《昌言》:“先古之制休废,时王之政不平。直正不行,诈伪独售,于是世俗同共知节义之难复持也,乃舍正从邪,背道而驰奸。彼独能介然不为,故见贵也。”
清.黄宗炎《周易象辞.卷一五.归妹卦》:“三说、四动为两体之交,宜乎易合!何以三须、四迟,若是其难合与?岂非四震上往、三泽下降,其连合之处,原背道而驰者乎!”
清.黄宗炎《周易寻门余论》卷上:“陶氏遯身世外,且因符瑞以劝进,遗讥于后世。与吾夫子学《易》可无大过,不亦背道而驰者乎?”
清.黄宗炎《图学辩惑》:“《大传》之言阴阳、动静,俱以《易》之为书,奇偶往来象天地之气化,非竟指天地而状貌之也。此先圣后儒背道而驰之大概尔。”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吾性情为词所陶冶,与无情世事,日背道而驰。”
背车而驰
bèi chē ér chí
犹“背道而驰”。见“背道而驰”条。宋.叶适《水心别集.卷六.庄子》:“彼其智不足以知圣人,而不能自蔽其所见,又变于俗而趋于利,故其势不得不背车而驰,则君子哀之可也。”
背道而行
bèi dào ér xíng
犹“背道而驰”。见“背道而驰”条。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一.应制论.史称安隗素行何如》:“蹈道而行之,谓之君子;背道而行之,谓之小人。”
背驰于道
bèi chí yú dào
犹“背道而驰”。见“背道而驰”条。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斯亦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