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指不再做坏事。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这才叫改邪归正,惩创善心。(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
“改邪归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汉时期,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汉代的九卿分别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东汉献帝时迁都于许,典章湮没,应劭于是缀集所闻,着成《汉官》(亦称《汉官仪》)一书,记述汉代典章制度及职官礼仪。应劭在提到“卿”这个官职时,认为它有彰显、光明之意,具有背弃邪道,趋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显国家的道德。后来“改邪归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改正错误的行为,返回正途。出现“改邪归正”的书证如《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望大王改邪归正,就有道而去无道,则邦国之幸。”
弃恶从善;从坏变好
这几个人既在水面上安身不牢,又不肯改邪归正跟随施巡按,便改旱路营生。——《儿女英雄传》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死海不死》
改正错误,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封神演义.第五六回》:“父亲若肯依孩儿之见,归顺西周,改邪归正,择主而仕,不但骨肉可以保全,实是弃暗投明,从顺弃逆,天下无不折悦。”近放下屠刀,改过自新,弃暗投明反怙恶不悛,死不悔改
归正 : 1.回到正道。2.宋代称陷于外邦者返回本朝为归正。
“改”、“归”,典源分别作“背”、“向”。指改正错误的行为,返回正途。语本汉.应劭《汉官》。
“弃暗投明”
邪,不能写作“斜”。
“改邪归正”和“弃暗投明”;都指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来。但“改邪归正”偏重指不再做坏事;“弃暗投明”偏重指在政治上脱离反动势力;投向进步势力。
卿:古代官员的名称。西周、春秋时,卿分为上、中、下三等。秦汉时期三公以下设有九卿。
彰:显著。
“改邪归正”及“弃暗投明”都有改正过失,回到正途的意思。
“改邪归正”侧重于改正错误行为;“弃暗投明”侧重于改变立场。
改邪归正 | 弃暗投明 | 例句 |
---|---|---|
○ | ㄨ | 在宗教力量的感召下,这位烟毒犯不但∼,并成为宣导戒毒的义工。 |
ㄨ | ○ | 我方利用广播劝告敌军∼,产生了很大的效果。 |
《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望大王改邪归正,就有道而去无道,则邦国之幸。”
《西游记》第一四回:“这等真是可贺!可贺!这才叫做改邪归正,惩创善心。”
《封神演义》第五六回:“父亲若肯依孩儿之见,归顺西周,改邪归正,择主而仕;不但骨肉可以保全,实是弃暗投明,从顺弃逆,天下无不忻悦。”
清.孔尚任《小忽雷》第一六出:“足下莫非是吴将军么?怎换了大唐旗号,敢是改邪归正,恭喜恭喜!”
《三侠五义》第五○回:“谁知江樊见了相爷秉正除奸,又见展爷等英雄豪侠,心中羡慕,颇有向上之心。他竟改邪归正。”
《孽海花》第二一回:“若说要我改邪归正,阿呀!江山可改,本性难移。”
去邪归正
qù xié guī zhèng
犹“改邪归正”。见“改邪归正”条。《三国演义》第二八回:“关公曰:『绿林中非豪杰托足之处。公等今后可各去邪归正,勿自陷其身。』元绍拜谢。”
《西游记》第一九回:“高老见这等去邪归正,更十分喜悦。”
反邪就正
fǎn xié jiù zhèng
即“改邪归正”。见“改邪归正”条。《三国志.卷八.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公孙度》裴松之注引《魏略》引三国魏.明帝〈赦辽东吏民公文〉:“若股肱忠良,能效节立信以辅时君,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
反邪归正
fǎn xié guī zhèng
犹“改邪归正”。见“改邪归正”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既如此,何不乘机反邪归正?朝廷必有酬报。”
弃邪从正
qì xié cóng zhèng
犹“改邪归正”。见“改邪归正”条。《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弃邪归正
qì xié guī zhèng
犹“改邪归正”。见“改邪归正”条。《水浒传》第一○七回:“卢俊义慰抚劝劳,就令武顺镇守城池。因此贼将皆感泣,倾心露胆,弃邪归正。”
清.钮琇《觚賸.卷七.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
矫邪归正
jiǎo xié guī zhèng
犹“改邪归正”。见“改邪归正”条。《晋书.卷一二二.吕光等载记》:“史臣曰:『……向使矫邪归正,革伪为忠,鸣檄而蕃晋朝,仗义而诛丑虏,则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背邪向正
bèi xié xiàng zhèng
犹“改邪归正”。见“改邪归正”条。《北堂书钞.卷五三.设官部.诸卿揔》引应劭《汉官》:“卿,彰也,明也。言当背邪向正,彰有道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