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经过澄清以后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个水落石出。(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章)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生性豪放,学识渊博,很有文采。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黄州,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出两篇《赤壁赋》。他借着酒兴,在《后赤壁赋》中描绘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醉翁亭位于滁州(今安徽省滁县)城西南瑯琊山两峰之间,为山僧智仙所筑。〈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游赏醉翁亭后所写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写出山林四季变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绿树繁茂而成一片浓荫,秋季风声萧瑟而霜色莹洁,冬季水枯而石头尽露。朝暮之间的景色变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游赏于醉翁亭中的快乐显得无穷无尽。“水落石出”或许就是从本文摘出的一个成语。因为水位低,本来沉于水底的石头逐一浮露出来,石头犹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这句成语就被用于比喻事情经过澄清而后真相大白。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 苏轼《后赤壁赋》本为描写景物,后转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彻底显露
收真才于水落石出之后,坐销浮伪之风;察定理于舟行岸移之时,尽里出谗诬之巧。——宋· 陆游《谢台谏启》
冬季水位下降,使石头显露出来。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红楼梦.第六一回》:“如今这事八下里水落石出了,连前儿太太屋里丢的也有了主儿。”《老残游记.第一八回》:“因为你家这十三条命是个大大的 疑案,必须查个水落石出。”近真相大白
德语 alles kommt an den Tag, die Sonne bringt es an den Tag
法语 (expr. idiom.) Après le reflux les récifs se découvrent, La vérité finit par éclater
水落 : 1.水位下降。2.方言。檐沟。
水落石出,汉语成语。
拼音:shuǐ luò shí chū
释义:水落石出,指潮水退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冬季水位下降,使石头显露出来。形容水枯季节的自然景色。
语或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经过澄清而后真相大白。
△“水清石见”
落,不能写作“摞”。
“水落石出”和“真相大白”;都有“真实情况搞清楚了”的意思;但“水落石出”是比喻性偏重于“情况搞清楚了”;“真相大白”偏重于被掩盖或歪曲的事情或情况搞清楚了。
野芳:野花、野生的香草。
繁阴:枝叶茂盛,树荫浓密。
清:一作“涸”,一作“落”。
宋.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徐州鹿鸣燕赋诗叙〉:“是日也,天高气清,水落石出,仰观四山之晻暧,俯听二洪之怒号,眷焉顾之,有足乐者。”
宋.陆游〈谢台谏启〉:“收真才于水落石出之后,坐销浮伪之风;察定理于舟行岸移之时,尽黜谗诬之巧。”
《老残游记》第一八回:“因为你家这十三条命,是个大大的疑案,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红楼梦》第六一回:“如今这事八下里水落石出了,连前儿太太屋里丢的也有了主儿。”
水涸石出
shuǐ hé shí chū
即“水落石出”。见“水落石出”。宋.欧阳修〈菱谿石记〉:“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
水清石出
shuǐ qīng shí chū
即“水落石出”。见“水落石出”。明.华阳散人《鸳鸯针.楔子》:“在下还说个暗中害人成己的,后来水清石出,弄得自家功名也无,险些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