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月,镜中像。指一切虚幻的影像。比喻诗中的空灵意境
唐·裴休《唐赐紫方大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作宾语、定语;指虚幻的东西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4卷:“三界六道,唯有心观,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此处所列为“镜花水月”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镜花水月”原作“镜像水月”。鸠摩罗什(西元344∼413)为东晋时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佛经家之一,天竺人,七岁时随母出家,总贯群经,妙解大乘。东晋隆安五年(西元401),鸠摩罗什被后秦王姚兴迎入长安,奉为国师,与僧肇、僧严一同从事译经工作,并有系统地介绍佛教义理。当时汉译佛经日多,但品质不一,内容难解。鸠摩罗什通晓多国语言,译笔简洁畅达,为世所重。《远什大乘要义问答》为鸠摩罗什与慧远的问答录,又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书中阐明了大乘佛教的教义,并反复论述有关法身的问题。佛家把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形成之物称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则称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触四种感觉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触,风则只有触。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来好像有实体,其实触摸不着,只是个幻象。后来“镜花水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虚幻不实在。
水中月,镜中像。喻指一切虚幻的影像。也比喻诗中的空灵意境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比喻空幻不实在。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灵?”也作“镜花水月”、“水月镜花”。
水月 : 1.水和月。2.指明净如水的月亮。3.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净。
义参“镜花水月”。见“镜花水月”条。
此处所列为“镜花水月”之典源,提供参考。
典故或见于《大智度论》卷六、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镜花水月
jìng huā shuǐ y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