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西汉 刘向《说苑 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梁斌《红旗谱》四十二)
西汉刘向所撰《说苑》一书,记录轶闻琐事,杂以议论,以儒家思想为指归,阐明国家兴亡、政治得失之理,以为后世鉴戒。〈谈丛〉这篇是各家名言汇编,其中“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本于《淮南子.修务》:“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绝谷不食;以一蹪之难,辍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现在因为有的学者有过错就诋毁所有的学者,不再学习,就像一旦被饭噎到,便不再吃饭,跌了一跤,就畏缩不敢再向前走。这未免太糊涂了。后来“一蹶不振”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一遭到失败或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跌了一跤就不敢再走路。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后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无法再振作恢复。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汉宣帝》:“惮数岁之劳,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反百折不挠,方兴未艾,死灰复燃
德语 zusammenbrechen (V)
法语 (expr. idiom.) être incapable de se relever après une chute, défaite irrémédiable
一蹶 : 1.一次失足。2.喻经受一次挫折。
不振 : 1.不振作,不兴旺。2.不可拯救。
蹶,跌倒。振,奋起。“一蹶不振”指跌倒了就不能再奋起。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后用“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蹶,不能写作“撅”、“橛”或“镢”;“振”不能写作“震”。
见“一败涂地”(1141页)。
噎:音ㄧㄝ,食物塞住咽喉,气透不过来。
绝:拒绝。
蹶:音ㄐㄩㄝˊ,颠仆、跌倒。
却足:畏缩不敢再跨出脚步。却,退后。
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中.崇祯》:“故以君子与小人角,犹胜负半;惟君子与君子角,而以小人乘其敝,则一蹶不振之道也。”
明.张居正〈寄太史吴后庵书〉:“而公以青年俊才,竟为例格,一蹶而不振,岂非命哉!”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奉使被议》:“此数君俱才谞着闻,以出疆偾事,一时同入废籍,且近在七八年间,皆一蹶不复振云。”
《清史稿.卷一二三.食货志四》:“富商弃之弗顾,强签乡人承充。及倒罢末由追缴,乃责里中按户摊纳。迨乾隆时,一蹶不振,遂令历年督抚分偿。”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汉宣帝》:“惮数岁之劳,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
一跌不振
yī dié bù zhèn (变) yì dié bú zhèn
蹶,跌。“一跌不振”即“一蹶不振”。见“一蹶不振”条。宋.倪思《经鉏堂杂志.卷四.论君子小人其一二》:“物理循环,否泰不常,今日之得,安知不旋踵而失?小人一跌不振,何可胜数!”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房次律为宰相,当中原始乱时,虽无大功,亦无甚显过,罢黜盖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世多哀之。”
跌而不振
dié ér bù zhèn (变) dié ér bú zhèn
犹“一蹶不振”。见“一蹶不振”条。《汉书.卷四九.爰盎鼌错传.鼌错》:“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踣不复振
bó bù fù zhèn (变) bó bú fù zhèn
踣,跌倒。“踣不复振”犹“一蹶不振”。见“一蹶不振”条。清.陈确〈柳柳州论〉:“子厚失足当时,踣不复振。吾读其文,论其世,未尝不深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