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1)久闻老兄大名,如雷贯耳,只恨相识太晚。(2)肖飞的大名在敌占区里已如雷贯耳。
东汉时期,董卓利用实力把持朝政,图谋篡位,司徒王允和养女貂禅商定要利用吕布杀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禅许给吕布,然后献给董卓,吕布见貂禅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气愤与无奈,貂禅表示吕布名声如雷贯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成语举例】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二回 【成语例句】 ◎ 此人的声名一度在当今有文化的中国人那里如雷贯耳,他的著作很多人耳熟能详。 ◎ 再说,关于"酷"的文章,若某某焉,若某某某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吧,他们老早就写过好几打了,虽然也不怎么着吧,可你就能保证比他们写得更好?
“如雷贯耳”指像雷声传入耳朵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这句成语常见於戏曲小说中,如元代郑廷玉所写的戏曲《楚昭公》,故事中写到春秋时吴王阖闾珍爱的一把宝剑飞入楚国,为楚昭公所得。吴王屡次向楚昭公索剑,楚昭公都不肯还。吴王一气之下,便下了战书,结果楚国被吴国伍子胥等人打得大败。楚国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国商借救兵,但秦王不肯出兵,申包胥就在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秦昭公看申包胥日夜号哭,忠烈动人,心受感动,于是答应借申包胥十万雄兵,命姬辇为主帅,助楚昭公复国。姬辇向申包胥报到时,申包胥即说:“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蒙秦王怜悯,发兵相救,有劳元帅领兵前往,真是楚国人民的万幸!”这里就用了“如雷贯耳”来称赞姬辇名气很大。因为这句成语是用来赞颂他人的声名,所以常和“久闻大名”、“久仰大名”连用。
(1) 贯:贯穿,进入。像雷声传入耳朵。形容名声很大
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水浒传》
(2) 亦作“如雷灌耳”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久仰先辈大名,如雷贯耳。”也作“如雷灌耳”。
贯耳 : 1.古代刑罚之一。以箭穿耳。2.指穿耳戴环以妆饰。3.借指有穿耳习俗的方外民族。4.古代投壶术语。5.入耳;充耳。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 语或出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贯,不能写作“灌”。
“如雷贯耳”和“遐迩闻名”都有形容人的名声大的意思。但“如雷贯耳”强调人的名声像雷一样响;对别人影响极大;而“遐迩闻名”;强调人的名声传播得很广;远近闻名。“如雷贯耳”比“遐迩闻名”语气重;并含有比喻色彩。
那厢:这边、这里。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大夫。本姓公孙,名包胥,因封于申,故号申包胥。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源)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幸遇尊颜,实乃小生万幸。”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少年道:『久仰先辈大名,如雷贯耳,小人有幸相遇。今先辈欲何往?』”
《隋唐演义》第三七回:“安祖对雄信纳头拜下去道:『孙安祖粗野亡命之徒,久慕员外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实慰平生。』”
如雷在耳
rú léi zài ěr
犹“如雷贯耳”。见“如雷贯耳”条。明.孟称舜《花前一笑》第四折:“你名儿,如雷在耳,绝胜当年杜牧之。”
如雷灌耳
rú léi guàn ěr
犹“如雷贯耳”。见“如雷贯耳”条。《水浒传》第六二回:“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灌耳,今日幸得拜识,大慰平生。”
《儒林外史》第一○回:“久仰大名,如雷灌耳,只是无缘,不曾拜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