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晋 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肤。”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恩泽深厚
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
“体无完肤”原作“体无完皮”。三国时,魏任命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举兵伐蜀,因遭蜀将姜维阻于剑阁,久攻不下,因此萌生退兵之意。另一魏将邓艾趁此率军向南转进,深入蜀地,大破蜀军,逼近成都。后主刘禅觉大势已去,遂送印请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蜀汉灭亡。此次战役中,邓艾的奇袭战术居首功,也因此他深感骄傲,不但擅自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拜刘禅为骠骑将军,又将蜀国旧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为朝廷官员,或收为下属。邓艾居功自傲,成为钟会谗谤他的借口,邓艾从此受到司马昭的猜忌。后来,邓艾和司马昭在商量灭吴之策时,意见不同,钟会、卫瓘、师纂等人乘隙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于是朝廷下诏逮捕邓艾父子,派钟会负责将他们由成都押解至京师受审。这时钟会麾下有军队二十余万,遂密谋造反。但司马昭对钟会的野心亦早有防备,遂遣军入蜀讨伐钟会,双方在蜀宫城内外展开激战,钟会被杀,后由监军卫瓘接管蜀军。由于卫瓘亦曾参与诬陷邓艾,怕事迹泄露,于是派人杀邓艾父子,师纂亦在被杀之列。师纂平日为人,个性急躁,对人苛薄而缺乏恩泽,所以死状极惨,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肤没有一处是完好的。后来“体无完肤”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受伤惨重。亦用来比喻遭人批评、驳斥得一无是处,面目全非。
(1) ∶全身没有一块好皮肤。形容浑身受伤
(2) ∶比喻论点被彻底驳倒或文章被大量删改
身上没有一块皮肤是完好的,形容受伤惨重。《旧五代史.卷三五.唐书.明宗本纪一》:“事武皇三十年,排难解纷,栉风沐雨,冒刃血战,体无完肤,何艰险之不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黥》:“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余首,体无完肤。”也作“肌无完肤”、“身无完肤”。近皮开肉绽,遍体鳞伤,鳞伤遍体,伤痕累累反完美无缺
比喻遭人批评、驳斥的,一无是处,面目全非。如:“他被批评得体无完肤。”
完肤 : 1.完好的皮肤。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完整。
全身上下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形容受伤惨重,全身都是伤痕。语本《世语》。后亦用“体无完肤”比喻遭人批评、驳斥得一无是处,面目全非。
体,不能写作“休”。
“体无完肤”与“遍体鳞伤”区别在于:“体无完肤”的“体”不仅指肉体;还可以指各种事物等;含义较广;而“遍体鳞伤”没有此意;“遍体鳞伤”的“体”;一般只指人或动物的身体。
师纂:三国魏人,生卒年不详,官至益州刺史。
艾:邓艾(西元197∼264),字士载,三国魏义阳棘阳人。少有大志,为司马懿赏识,历任尚书郎、参征西军事、南安太守。元帝景元中,大举伐蜀,入成都,蜀主刘禅出降。后为钟会诬陷,被杀。
少恩:对人缺乏恩泽。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黥》:“杨虞卿为京兆尹时,市里有三王子,力能揭巨石。遍身图刺,体无完肤。”
《旧五代史.卷三五.唐书一一.明宗纪一》:“事武皇三十年,排难解纷,栉风沐雨,冒刃血战,体无完肤,何艰险之不历!”
《资治通鉴.卷二七三.后唐纪二.庄宗同光三年》:“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二:“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犹人行坦途,从容自适,苟贪贿罹法,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自此日逐寻头讨脑,动辄便是一顿皮鞭,打得体无完肤。”
肌无完肤
jī wú wán fū
犹“体无完肤”。见“体无完肤”条。《旧五代史.卷六五.唐书四一.李建及列传》:“建及少遇祸乱,久从战阵,矢石所中,肌无完肤。”
身无完肤
shēn wú wán fū
即“体无完肤”。见“体无完肤”条。《东周列国志》第九七回:“魏齐亲自下视,见范雎断胁折齿,身无完肤。”
体无完皮
tǐ wú wán pí
即“体无完肤”。见“体无完肤”条。《三国志.卷二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邓艾》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皮。”(源)
体无完肌
tǐ wú wán jī
犹“体无完肤”。见“体无完肤”条。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三.王平甫歌》:“织罗日日遭鞭箠,经年四体无完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