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学步邯郸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与潇洒,外地人很赞赏和羡慕。燕国寿陵一个少年,特别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竟专门到邯郸学习,他非常用心观摩、效仿、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他没学会他们走路的姿态,连自己的也全忘了。
此处所列为“邯郸学步”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庄子.秋水》有一段战国时名家公孙龙和魏国公子魏牟的对话。公孙龙认为自己通达事理,博闻善辩。但当他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觉得困惑,无法理解,于是问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学识不足?魏牟则以为公孙龙像井底之蛙,见识浅薄,眼界狭小,所以无法通晓庄子言论玄妙之处。就算花工夫去学习,也只能学得皮毛。因此劝公孙龙别再试图理解,免得到了最后不但不能学得庄子的学问,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学问,就像战国时燕国有位年轻人,因为羡慕赵国首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所以前往学习。结果不但没学成邯郸人走路的美姿,连自己原来的步法都忘了,最后只有爬着回去。后来“邯郸学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参见“邯郸学步”条。晋.桓玄〈与释慧远书劝罢道〉:“今世道士,虽外毁仪容,而心过俗人,所谓道俗之际,可谓学步邯郸,匍匐而归。”《周书.卷四.十七.艺术传.赵文深传》:“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学步 : 1.见"学步邯郸"。2.(小孩)学习走步。亦比喻学习做,学习从事。
邯郸 : 1.古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时,卫地,后属晋。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邯郸郡。三国﹑魏﹑晋为广平郡,隋开皇中改置县,唐﹑宋﹑金﹑元因之。2.战国赵都邯郸,因以为赵的代称。3.指《邯郸曲》。4.稻粱的一种。5.复姓。汉有邯郸义。见《通志.氏族三》。
义参“邯郸学步”。见“邯郸学步”条。
此处所列为“邯郸学步”之典源,提供参考。
余子:弱龄未壮之子。犹今谓之年轻人、青少年。
邯郸:赵国首都。在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省接界处。
国能:一国之中最绝妙的技能。此指赵国人走路的美姿。
匍匐:音ㄆㄨˊ ㄈㄨˊ,手足伏地爬行。
《汉书.卷一○○.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周书.卷四七.艺术列传.赵文深》:“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遂被遐弃,文深惭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