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应和;附和。跟着别人唱和;比喻双方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宋 陈叔方《颖川语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应。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宜以成文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自此一唱一和,渐渐情熟,往来不绝。(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宣以成文也。——宋·陈叔方《颖川语录》
表示感情融合、志趣相投,而以诗文相酬答。语本《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比喻互相帮腔、附和。《海上花列传.第四二回》:“陶玉甫见这光景,一阵心酸,那里熬得,背著云甫,迳往后面李秀姐房中,拍凳搥台,放声大恸。再有李浣芳一唱一和,声彻于外。”
法语 (expr. idiom.) faire écho à l'autre
一唱 : 1.谓一声歌唱。
一和 : 1.古指一个小笙。《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郑玄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按:《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2.和协;和谐一致。3.一会;一番。
1.表示感情融合、志趣相投,而以诗文相酬答。语本《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2.比喻互相帮腔、附和。《海上花列传》第四二回:“陶玉甫见这光景,一阵心酸,那里熬得,背着云甫,迳往后面李秀姐房中,拍凳搥台,放声大恸。再有李浣芳一唱一和,声彻于外。”
和,不能写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