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开辟水源;节流:节制水流。开辟收入的新来源;节制支出;减少消耗。比喻增收节支。
荀况《荀子 富国》:“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在经济工作中,应该经常注意开源节流。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在《富国篇》中阐述富国的策略,若要国家富强,就要爱护百姓,在收支上开源节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去发展生产,国家才能富强。如果不顾生产,只顾浪费物资,百姓就会十分贫困。所以“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中陈述如何富国强兵的理念。他认为,君主如果不爱护人民、好大喜功、赏罚不分,会因此招致民怨,而使国家衰亡。因此,基层民众是最重要的。如果他们富有,国家就会富强。看似不重要的乡野郊区,其实是国家财力的根本;而看似重要谷仓的储量,却不过只是枝微末节而已。所以,百姓能得天时,按照正常的时节从事耕作,是国家物资的主要来源;按照收入等级来征收赋税,纳入国库以资利用,则是国家财货的流通方式。所以英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维持这方面的和谐安定,节省不必要的支出,尽量开发其他财源,并时时考量调整各项收支,这样天下就会富足,君主也不用为财政问题而烦恼了。后来“开源节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开发财源,节省支出,以储蓄财力。
发展生产,节省开支
语本《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比喻开发财源,节省支出,以储蓄财力。《清史稿.卷三六三.英和传》:“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
开源 : 1.亦作"开原"。2.谓开始出现河流的源头。
节流 : 1.《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今以"节流"指节约开支。
开源节流是我国理财的基本原则之一。开源指开拓财政收入来源,节流指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或少花钱多办事。财政分配应当遵循经济决定财政的原则,积极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产增收,注重财源培植、增强后劲;同时要节约支出,讲求资金使用效益。荀子在《富国》篇中说“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币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君必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其意系指农业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大业,聚财只是其结果,货币只是流通的手段,财政收入只能从流通中取得,故用扩大流通的方式来增加收入,对增加财富并无好处。
开发财源,节省支出,以储蓄财力。语本《荀子.富国》。
源,不能写作“原”。
“开源节流”和“克勤克俭”;都有“增产节约”的意思。但“开源节流”偏重指通过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克勤克俭”偏重指通过勤劳增加收入。
百姓时和:百姓能得天之和气,农事丰收。
事业得叙:耕稼农作得依照季节的规律,国君不夺农时。叙,次第。
等赋府库:按等级征收赋税,以入国库。
斟酌:考量合宜与否。
清.袁枚〈答鱼门书〉:“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经纪之道,不过如此。”
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军兴十余年,东南财赋之区,概遭蹂躏,开源节流,两穷于术。”
《清史稿.卷三六三.英和列传》:“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
节流开源
jié liú kāi yuán
即“开源节流”。见“开源节流”条。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丁巳五十八岁》:“今则库款支绌,非节流开源,不能敷衍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