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处境很为难
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自幼聪明过人,成年后被孙权封为太子太傅。他不满意太子孙和。在孙权死后立即废掉太子,另立10岁的孙亮为皇帝,自己全权执政。他得意洋洋,在写给他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示:“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第一个提出国富兵强理论的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着的建树,也被奉为法家之祖。他辅佐齐桓公,使他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桓公尊为“仲父”。《管子》一书是他的思想代表作。在〈七臣七主〉篇中,评论七种国君和七种臣子行为的得失。说明君主治国的态度和方法,在在影响了臣子和人民的行为。其中提到一种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无常,动辄严厉治罪而杀人,绝不宽赦,那么臣子就会震惊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时觉悟,则国家的法度日渐衰败,国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后来“不知所措”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也有人以为这句成语是从《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说的“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演变而来。一个国家不行礼乐,刑罚不公平,人民当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论语》原文中的“错”,就是“措”的通假字。
不知该怎么对付,形容惊慌、窘迫
惊慌失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德语 keinen Rat mehr wissen, ratlos sein
法语 désorientation, déboussolage, perplexité, démonter
不知所措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出自《管子·七臣七主》。
“不知所措”之“措”,典源作“错”。“错”通“措”。“不知所措”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语本《管子.七臣七主》。
△“手足无措”、“六神无主”
措,不能写作“错”。
“不知所措”和“手足无措”;都有“慌张”和“不知如何是好”的意思。但“不知所措”语义较宽;除形容举动慌乱外;还可指“失望”、“困惑”、“感激”时神情状态;“手足无措”仅形容举动慌乱和不知如何办的样子。
典故或见于《论语.子路》。
惠王:本文所提“七主”,唯独此处作“王”,疑为“主”之误。
振主:擅作威福的暴君。
错:通“措”,安置。
:通“悟”,觉悟。
“不知所措”及“六神无主”都是用于形容慌乱的样子。
“不知所措”侧重于形容行为举止的慌乱;“六神无主”侧重于形容心理状态的慌乱。
不知所措 | 六神无主 | 例句 |
---|---|---|
○ | ㄨ | 这间旅馆突然发生火灾,所有的房客都∼。 |
ㄨ | ○ | 惊魂未定的孩子,∼地东张西望。 |
《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源)
《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诸葛恪》:“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唐.柳宗元〈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辱示相公手札,省录狂瞽,收抚羁缧,沐以含宏之仁,忘其进越之罪。感深益惧,喜极增悲,五情交战,不知所措。”
《宋史.卷二四九.范质列传》:“太祖叱(罗)彦瓌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王)溥等降阶受命。”
《隋唐演义》第八一回:“杨家兄弟姊妹忽闻此信,吃惊不小,相对涕泣,不知所措。”
《三侠五义》第五三回:“刚然坐下,只见丫鬟仆妇簇拥着一位夫人,见了展爷,连忙纳头便拜,连太守等俱各跪下。展爷不知所措,连忙伏身还礼不迭,心中好生纳闷。”
未知所措
wèi zhī suǒ cuò
犹“不知所措”。见“不知所措”条。宋.陈亮〈酌古论二.薛公〉:“方敌人勃然而起,人君四顾惶惑,茫然未知所措。”
罔知所措
wǎng zhī suǒ cuò
犹“不知所措”。见“不知所措”条。《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引《异闻集》:“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
《水浒全传》第四回:“吓得庄家目睁口呆,罔知所措。”
莫知所措
mò zhī suǒ cuò
犹“不知所措”。见“不知所措”条。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九.李昌遐诵消灾经验》:“四顾而望,熊罴虎豹,围绕周匝,莫知所措。”
宋.苏轼〈谢吕龙图书〉三首之二:“此不肖所以且喜且惧,而莫知所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