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定语;指人归向正道
此处所列为“改邪归正”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改邪归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汉时期,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汉代的九卿分别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东汉献帝时迁都于许,典章湮没,应劭于是缀集所闻,着成《汉官》(亦称《汉官仪》)一书,记述汉代典章制度及职官礼仪。应劭在提到“卿”这个官职时,认为它有彰显、光明之意,具有背弃邪道,趋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显国家的道德。后来“改邪归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改正错误的行为,返回正途。出现“改邪归正”的书证如《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望大王改邪归正,就有道而去无道,则邦国之幸。”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舍弃恶行,回归正道。《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也作“弃邪归正”。
弃邪 : 1.舍弃邪说。
从正 : 1.趋从正道。2.依从正体。3.遵循,修正。
弃邪从正是一个成语,指抛弃邪念,走上正路。
义参“改邪归正”。见“改邪归正”条。
此处所列为“改邪归正”之典源,提供参考。
卿:古代官员的名称。西周、春秋时,卿分为上、中、下三等。秦汉时期三公以下设有九卿。
彰:显著。
《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改邪归正
gǎi xié guī zhè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