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含贬义
杀得冷军左支右绌,只好弃甲曳兵,败阵下去。(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主张“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各国经常互相攻伐,为了遏止战祸的蔓延,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游列国,倡导实行王道,重视仁义,以改变这种好战的风气。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我治理国事,真是尽心尽力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河内的灾民迁移到河东,又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来赈济。当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处理。看看邻国,没有一个国君像我这样用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您向来喜欢打仗,我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战鼓咚咚的响着,两军开战,刀剑交锋,但却有战败的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就停下来。逃了五十步的人却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人,说他胆子小。您觉得怎么样呢?”梁惠王说:“这是不对的,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孟子说:“您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奢望百姓会比邻国多了。”意思是说,梁惠王和其他国家一样,都不实行王道,如何能期待有更多的人民来归附呢!后来原文中的“弃甲曳兵”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战败落荒而逃,亦用于比喻放弃或被打败。
[throw away their armor(英armour) and trail their weapons behind them]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形容大败而逃的狼狈相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抛弃铠甲,拖著兵器。形容战败逃走的狼狈状。《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被公子翚奋勇当先,只一阵,杀得宋兵弃甲曳兵,逃命不迭。”反耀武扬威
弃甲 : 1.丢掉铠甲。表示战败。
弃甲曳兵:成语
弃甲曳兵:《三国杀》卡牌
弃甲曳兵(qì jiǎ yè bīng),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曳,拖着。“弃甲曳兵”指抛弃盔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败落荒而逃。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后亦用“弃甲曳兵”比喻放弃或被打败。
“五十步笑百步”
曳,不能写作“戈”。
填然:鼓音饱满的样子。
兵刃既接:指两军交锋。兵刃,指武器。
走:逃跑。
直:只是。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源)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七.炎兴下帙》:“是时诸将合谋,大战而胜,金人败北,弃甲曳兵而走。”
《八段锦》第五回:“若果真话,我便打磨军器,暗藏于房中,待他来时,着寔(实)杀他一阵,教他弃甲曳兵而走。”
明.刘基〈出身〉诗:“辞楼下殿向前行,弃甲曳兵身始清。臃肿牵连无跌断,家资虽有亦须倾。”
清.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于是乎所谓国民总意说,不得不弃甲曳兵,设遯词焉,而变为国民多数说。”
《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被公子翚奋勇当先,只一阵,杀得宋兵弃甲曳兵,逃命不迭。”
《歇浦潮》第七五回:“他们抓不着我头颈,乃知军机失败,于是乎弃甲曳兵而走焉。”
丢盔卸甲
diū kuī xiè jiǎ
犹“弃甲曳兵”,见“弃甲曳兵”条。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一折:“想十三人舞袖登城临汴梁,向青城虏了上皇。(云)諕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弃甲丢盔
qì jiǎ diū kuī
犹“弃甲曳兵”,见“弃甲曳兵”条。《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
弃甲负弩
qì jiǎ fù nǔ
犹“弃甲曳兵”,见“弃甲曳兵”条。《韩非子.初见秦》:“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