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作谓语、状语;指战败
巴金《再论说真话》:“几个熟人摔倒在地上,我也弃甲丢盔自己缴了械。”
此处所列为“弃甲曳兵”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主张“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各国经常互相攻伐,为了遏止战祸的蔓延,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游列国,倡导实行王道,重视仁义,以改变这种好战的风气。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我治理国事,真是尽心尽力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河内的灾民迁移到河东,又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来赈济。当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处理。看看邻国,没有一个国君像我这样用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您向来喜欢打仗,我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战鼓咚咚的响着,两军开战,刀剑交锋,但却有战败的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就停下来。逃了五十步的人却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人,说他胆子小。您觉得怎么样呢?”梁惠王说:“这是不对的,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孟子说:“您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奢望百姓会比邻国多了。”意思是说,梁惠王和其他国家一样,都不实行王道,如何能期待有更多的人民来归附呢!后来原文中的“弃甲曳兵”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战败落荒而逃,亦用于比喻放弃或被打败。
弃甲 : 1.丢掉铠甲。表示战败。
义参“弃甲曳兵”。见“弃甲曳兵”条。
此处所列为“弃甲曳兵”之典源,提供参考。
填然:鼓音饱满的样子。
兵刃既接:指两军交锋。兵刃,指武器。
走:逃跑。
直:只是。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
弃甲曳兵
qì jiǎ yì b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