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表示没有希望
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祖堂集》共二十卷,为南唐时释静、释筠二位禅师所编,是重要的禅宗史料。内容辑录过去七佛、初祖大迦叶至三十三祖慧能,及青原下八世雪峰义存之孙徒、南岳下七世临济义玄之孙徒,共二百五十余人。本集早于《景德传灯录》,为现存最早的综合禅宗史传,亦为后世诸灯史之所据。本集以史实立传,编录诸位禅师的机缘法语,是古代佛门公案之集成,并收录偈、颂、歌、行等禅文学,以及朝鲜禅宗的史料。北宋以来,本书亡佚,现存为西元1912年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发现之版本。在《祖堂集》卷六记载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禅问漳州龙山和尚:“和尚你是领悟了什么道理,所以能住在这座山里面?”龙山和尚回答:“我看见了两头泥做的牛互相争斗,跌入海中,直到如今全无消息。”佛家之中,以“泥牛”比喻人的思虑。一个人的内心在未开悟之前,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只现在的想法和过去的想法矛盾,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满了冲突和比较,就像两头牛在互相争斗,无法解脱,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马上就会融化了;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悟得智慧,开悟见性,原本心中的固执和主观意识,也会马上消失无踪。洞山良价禅师问潭州龙山和尚如何开悟,但是开悟的方法和境界并不是文字或语言可以形容,所以龙山和尚用了“泥牛掉入海中,至今没有消息”的比喻,表示未开悟前,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别人都是对立的,互相不断争斗;开悟之后,这种内外在的对立与争斗就不再发生了。因为有了智慧,能够超越种种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也就无从斗起。后来“泥牛入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一去不复返。
泥土做的牛像,一旦沉入海底,经水消融,不复存在。比喻一去不回,杳无音信
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海中,立刻瓦解。比喻一去不复返。《五灯会元.卷一六.灵岩圆日禅师》:“九年面壁空劳力,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踪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此时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近石沉大海
德语 für immer verschwinden (V), auf Nimmerwiedersehen verschwinden (Sprichw)
法语 (expr. idiom.) un boeuf d'argile entre dans la mer, (fig.) disparaître sans espoir de retour
泥牛 : 1.即土牛。古人风俗于立春时以泥土制牛,用此象征春耕开始,劝农耕种。2.泛指用泥塑制的牛。
泥塑的牛掉入海中。比喻人种种互相矛盾的思虑被解开。
语本《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后用“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复返。
△“杳如黄鹤”
泥,不能写作“尼”;入,不能写作“八”。
“泥牛入海”及“杳如黄鹤”都有失去踪影、毫无消息的意思。
“泥牛入海”多用于事物,但亦可用于人,前面常加如同、好像等动词;“杳如黄鹤”则一般用于人。
泥牛入海 | 杳如黄鹤 | 例句 |
---|---|---|
○ | ㄨ | 毕业后我到处寄应征信,但就像∼般,毫无回音。 |
ㄨ | ○ | 照片中的四个人原本都是很好的朋友,但一场误会之后,其中两人竟都∼,断了讯息。 |
《五灯会元.卷一六.圆觉昙禅师》:“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踪迹。”
元.尹廷高〈送无外僧弟归奉庐墓〉诗二首之二:“踏遍名山眼界宽,归闲且得一身安。泥牛入海无消息,万壑千岩空翠寒。”
《九命奇冤》第一四回:“却说凌贵兴自从打发简、叶两人去后,便天天盼望信息,谁知他两个这一去,就同泥牛入海一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此时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泥牛下水
ní niú xià shuǐ
犹“泥牛入海”。见“泥牛入海”条。元.无名氏〈梧叶儿.看破无生事〉曲:“看破无生事,参透悄然机,从些兔狐栖。大则瞒天地,小则入细微,除是自家知,使唤的泥牛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