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指显现才能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自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此处所列为“脱颖而出”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脱颖而出”原作“颖脱而出”。据《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载,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让你把我放进袋中,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了,让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后来“脱颖而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显露才能,超越众人。或比喻从囊中逃脱。
锥尖穿出布袋来。比喻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 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
锥尖透过囊袋显露出来。语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后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也作“脱颖而出”。
颖脱 : 锥芒显现,比喻充分显露才能:颖脱之作|才华颖脱。参见“颖脱而出”。
义参“脱颖而出”。见“脱颖而出”条。
此处所列为“脱颖而出”之典源,提供参考。
平原君:赵胜(?∼西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当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末:物体的尾端、顶梢。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为平原君门下食客,初无表现,后自荐随平原君至楚,与楚王定约立功。
蚤:通“早”。
颖脱:锥处囊中,尖端必冒脱而出。颖,物体尖锐的末端。
《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源)
五代十国南唐.史虚白《钓矶立谈》:“毛遂云:『锥未得处囊中故也。如得处囊中,则必颖脱而出矣。』我之所志,大有以似此。”
脱颖而出
tuō yǐng ér ch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