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食物堵塞在咽喉;废:停止;食:吃。因吃东西卡过喉咙;从此就停止吃东西。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就停止不干。
汉 刘向《说苑》:“一噎之故,绝谷不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定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若是后人问来由,一律的奉以为法,岂不是因噎废食了幺?”
一财主大摆酒宴,席间划拳行令,喧声如潮,一个老头因牛肉没嚼烂而卡住脖子,顿时大汗淋漓,翻白眼,众人纷纷为他想办法处理,把老汉左右折腾,老头气得大喊而吐出牛肉。财主见状要各位回家,说有了前车之鉴,从此再也不吃饭了。
《吕氏春秋》一书为战国时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各记所闻论述而成,种种异说杂陈于书中,为杂家之祖。〈荡兵〉一篇主要论述用兵的重要,为辩驳墨家非攻之说而作。作者认为,父母若从不鞭打小孩,便无法禁止孩子的叛逆顽劣;国家若没有刑罚,便无法禁止人民的相互冲突;天子若不行诛伐,便无法禁止诸侯之间的的暴力相向。所以一些必要的惩罚不应该废除,只是在运用时必须有技巧。在用兵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圣明君王应拥有可除暴安良的军队,而非不需要军队。假使有人在吃饭时噎死,就禁止天下人饮食;有人在乘船时溺死,就禁止天下人乘船;都是很荒谬的事!那么,有人因为曾有君王用兵丧失国家,就想尽废天下的军队,同样是荒谬的事。那军队是不能废止的,它就像水火一般,用得适当便是福,用得不适当便是祸。后来“因噎废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因曾经出过差错,唯恐再错而不去做该做的事。
因吃饭噎住而索性不吃,引申为怕出麻烦而不敢去做
若是后人 问来由,一律的奉以为法,岂不是因噎废食了么?——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因为怕噎著,而不吃东西。语本《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比喻为了某种小问题怕再出错,而把要紧的事搁下不做。《明史.卷一七六.李贤传》:“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也作“见噎废食”、“以噎废飧”。近削足适履,因小失大反百折不挠
“因噎废食”之“噎”,典源作“饐”。“饐”同“噎”。因为怕噎死,而不再吃东西。比喻曾经出过差错,唯恐再错而不去做该做的事。语本《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
噎,不能写作“咽”。
怒笞:因愤怒而体罚。笞,音ㄔ,用鞭杖或竹板抽打。
偃:音ㄧㄢˇ,停止。
饐死:食物阻塞咽喉,无法呼吸而死。饐,音ㄧㄝ,同“噎”。
悖:音ㄅㄟˋ,荒谬无理。
然:表示比拟的语助词。
唐.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又有惧溺而自沉者,其为矫枉防患之虑,岂不过哉!”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词客。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只是酒徒!』李空同谓刘因噎废食,是也。”
《明史.卷二一八.申时行列传》:“夫阁臣不职当罢黜,若并其执掌尽削之,是因噎废食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这句话,是指一人一事而言。若是后人不问来由,一律的奉以为法,岂不是因噎废食了么?”
《清史稿.卷一三三.兵志四》:“盗贼横行,所过州县村庄,动遭劫掠,是又地方官不能因地制宜举行团练之所致,因噎废食,贻误殊多。”
以咽废飧
yǐ yè fèi sūn
犹“因噎废食”。见“因噎废食”条。《梁书.卷三八.贺琛列传》:“今不使外人呈事,于义可否?无人废职,职可废乎?职废则人乱,人乱则国安乎?以咽废飧,此之谓也。”
因咽去食
yīn yè qù shí
犹“因噎废食”。见“因噎废食”条。唐.白居易 〈策林三.议兵〉:“见亡者之自败,则思弭兵,是因一咽而欲去食也。”
惩噎废食
chéng yē fèi shí
犹“因噎废食”。见“因噎废食”条。明.黄淳耀〈陆履长乡兵议序〉:“惩有宋之獘,而谓此法必不可行,是惩噎而废食也。”
见噎废食
jiàn yē fèi shí
犹“因噎废食”。见“因噎废食”条。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三.种植部.木本.茉莉》:“人皆畏冻而滴水不浇,是以枯死,此见噎废食之法。有避呕逆而经时绝粒,其人尚存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