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分庭抗礼”原作“分庭伉礼”。《庄子.渔父》中曾记载一段关于孔子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带着弟子到郊外游玩,遇到一位老渔夫。孔子与他谈话后,觉得他见多识广,谈吐不俗,似非普通人,便问他住处,想再上门多向他请教些道理,没想到渔夫却不理会,撑船而去。孔子相当敬重他,站在岸边一直等到他人影消失后才离去。他的学生子路无法理解老师何以如此尊敬一位渔夫,便问:“学生侍奉夫子您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没见过有人这样对您。以往天子诸侯接见您,没有不以相称的礼节对待,您总还有些高傲不屈的神色。今天这位渔夫对您无礼,您却弯腰屈身,对他如此恭敬,有点不合理吧?”孔子便趁机教育子路,指出人无贵贱之分,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尊敬。文中的“分庭伉礼”指诸侯以分处庭中,相对设礼,以平等的礼节对待孔子。后来“分庭抗礼”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当。亦用于比喻两者对立。
抗:对等相当,也作“伉”。原意为宾主分处庭院两边,相对设礼,以平等之礼相待。后喻指平起平坐,相互对立
偏据一偶,分庭抗礼
彼此的关系对等,以平等的礼节相见。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当。《儒林外史.第四○回》:“但凡做的来,萧云仙就和他分庭抗礼,以示优待。”也作“分庭伉礼”。近平分秋色,平起平坐反和衷共济﹑自甘雌伏
“分庭抗礼”之“抗”,典源作“伉”,对等、匹敌之义。“分庭抗礼”指分处庭中,相对设礼,以平等的礼节相见。比喻地位相当。语本《庄子.渔父》。后亦用“分庭抗礼”比喻两者对立。
“平起平坐”
庭,不能写作“廷”。
“分庭抗礼”和“平起平坐”。都有地位平等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平起平坐”含有“权力相等”的意思;“分庭抗礼”没有。“分庭抗礼”仅用于双方;“平起平坐”多用于双方;有时也可用于多方。“分庭抗礼”比喻互相对立或争权;“平起平坐”不能。
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鲁国卞人。孔子弟子,性好勇、事亲孝。仕卫,死于孔悝之难。富政治长才,在孔门四科中,列于政事科。
其:指渔父。
万乘之主:指大国诸侯。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后世因称天子为万乘。战国时称诸侯国小者为千乘,大者为万乘。乘,音ㄕㄥˋ,古代计算车辆的单位。
千乘之君:指小国诸侯。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的代称。战国时称诸侯国小者为千乘,大者为万乘。乘,音ㄕㄥˋ,古代计算车辆的单位。
倨敖:骄慢不恭。倨,音ㄐㄩˋ。敖,音ㄠˋ,通“傲”。
杖拏逆立:持扙背对。拏,音ㄋㄚˊ,执持。
曲要磬折:弯腰屈身如磬,以示恭敬。曲,音ㄑㄩ,弯折。要,音ㄧㄠ ,通“腰”。磬,音ㄑㄧㄥˋ,乐器名。
“分庭抗礼”及“平起平坐”都有地位相等的意思。
“分庭抗礼”侧重于礼节对应的相等;“平起平坐”侧重于地位衡量的相等。
分庭抗礼 | 平起平坐 | 例句 |
---|---|---|
○ | ㄨ | 战国时代各国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贤才,必是∼,倍加礼遇。 |
ㄨ | ○ | 王老三作梦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一天能够和老东家∼。 |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宋豫章太守谢瞻等诗》:“课其实录,则豫章、仆射,宜分庭抗礼。”
南朝陈.姚冣〈续画品序〉:“荀卫曹张,方之篾矣。分庭抗礼,未见其人。”
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镇安坊者,李姥所居之里也。帝麾止余人,独与迪翔步而入。堂户卑庳,姥出迎,分庭抗礼,慰问周至。”
《隋唐演义》第五七回:“公主乃金枝玉叶,妾乃裙布愚顽,既蒙宽宥,已出望外,岂敢与公主分庭抗礼。”
《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忙过几日,匡超人又进城去谢知县。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
分庭伉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即“分庭抗礼”。见“分庭抗礼”条。《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源)
分廷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即“分庭抗礼”。见“分庭抗礼”条。《旧五代史.卷五一.唐书.宗室列传.秦王从荣》邵晋涵注引《五代史补》:“辇尤能为诗,宾主相遇甚欢。自是出入门下者,当时名士有若张杭、高文蔚、何仲举之徒,莫不分廷抗礼,更唱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