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因言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用于口语
曹禺《日出》跋:“是与我有同样书呆子性格,空抱着一腔同情和理想,而实际无补于事的‘好心人’。”
此处所列为“无济于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无济于事”原作“无补于事”。北宋时,宰相王安石变法维新,以改革政治。在他实行的诸多新法中,有一项免役法,是以贫富为标准,将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级向政府缴纳“免役钱”,得以免服差役。而本来不用服役的,像是权贵阶级、仅有独子或女人的人家以及僧侣等,则须缴“助役钱”,政府即用此钱来募兵。当时的大臣刘挚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并针对这项免役法写了一篇文章给皇上。他认为这样的措施简直跟敛财没有两样,人民生活已经够辛苦了,负担也很重了,还要缴这种钱。他央请皇上多替人民着想,也多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因为近来常有官员因进谏遭到革职,他便问皇帝:“难道这些人的话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吗?”原文的“无济于事”可能就是“无济于事”这句成语所本,指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出现“无济于事”的书证如《玉娇梨》第三回:“在学生固叨同年之惠,只恐此行无济于事,反辱了杨年兄之荐。”
对事情无所裨益。
对事情没有帮助。《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序》:“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荡寇志.第一一回》:“如何斗得他过,枉是送了性命,仍旧无补于事。”
无补 : 1.无益;无所帮助。
义参“无济于事”。见“无济于事”条。
此处所列为“无济于事”之典源,提供参考。
台谏官:专司谏诤之职的官吏。
罢免:罢黜、免官。
宋.刘挚〈论分析助役〉:“尝切思之,近岁台谏官叠以言事罢免,岂其言皆无补于事欤?”(源)
《荡寇志》第一一回:“你此刻官微职小,如何斗得他过,枉是送了性命,仍旧无补于事。”
无济于事
wú jì yú s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