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别多;用来躲避灾难祸患。现多比喻掩盖的方法多;隐身的计划周密。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邵九娘》)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冯驩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驩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冯驩回来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据《战国策.齐策四》载,战国时,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在齐国孟尝君门下作食客。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但是他不但没把钱要回来,反而把债券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泽,对孟尝君十分感激,冯谖等于帮孟尝君买了“义”回来。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官职,回到薛地居住。到了薛地,受到人民热烈的欢迎,孟尝君这才了解冯谖的用心。这时冯谖对孟尝君说:“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藏身的洞窟,在紧急的时候就可以逃过猎人的追捕,免于一死。但是你现在只有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我会再帮你寻找另外两窟。”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如果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梁国一定能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连续请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齐王得知梁国一直派人来请孟尝君,连忙也派人请孟尝君重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请求,把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并且兴建宗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当宗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成,从此以后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狡兔三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
狡黠的野兔筑巢时备有相通的三个洞窟。比喻为将来躲避灾祸计虑得十分周密
狡猾的兔子有三处藏身的洞穴。《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聊斋志异.卷七.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也作“三窟狡兔”。
德语 Der schlaue Hase hat drei Verstecke
法语 (expr. idiom.) Le lapin rusé a trois tanières, avoir plusieurs cordes à son arc
狡猾的兔子有三处藏身的洞穴。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语本《战国策.齐策四》。
“高枕无忧”
狡,不能写作“蛟”。
孟尝君:战国时齐之公族,姓田氏,名文;相齐,封于薛,孟尝君为其称号;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
顾:回首、回头看。
市:买。
高枕而卧:形容身心安适,无忧无虑。见“高枕无忧”。
放:免职不任用。
三反:三次往返。
赍:音ㄐㄧ,同“赍”,持物送人。
文车:绘有文彩的车。
服剑:佩剑。
不祥:不善。
《聊斋志异.卷七.邵女》:“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俛不对。女肘之,柴始强颜笑。妻色稍霁。”
《官场维新记》第一五回:“既然带了进来,有什么不送去?万一舍弟日后进京,财政处的差使又脱了空,这时狡兔三窟之计,也是不可少的。”
三窟狡兔
sān kū jiǎo tù
犹“狡兔三窟”。见“狡兔三窟”条。唐.杜甫〈雕赋〉:“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
兔三窟
tù sān kū
犹“狡兔三窟”。见“狡兔三窟”条。宋.苏轼〈过岭〉诗二首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狡兔三穴
jiǎo tù sān xuè
犹“狡兔三窟”。见“狡兔三窟”条。唐.陈陶〈悲哉行〉:“狡兔有三穴,人生又何常?悲哉二廉士,饿死于首阳。”
《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更欲延至明年,乃是狡兔三穴,自为潜身之计,非公心为国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