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 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 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 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 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释义: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 亲见可靠。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划,再向陛下报告。”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我也久闻玄妙观是个名胜,乐得去逛一逛。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也作“千闻不如一见”。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语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闻之不若见之”
百,不能写作“白”。
度:音ㄉㄨㄛˋ,推测。
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谥壮。
隃:音ㄧㄠˊ,远,同“遥”。
金城: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划,一同奏上。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源)
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五.点烦》:“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金史.卷一○九.陈规列传》:“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清.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传闻不如亲见
chuán wén bù rú qīn jiàn
犹“百闻不如一见”。见“百闻不如一见”条。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二.正失》:“《春秋》以为『传闻不如亲见』,亲见之人,斯为审矣。”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
千闻不如一见
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变) qiān wén bù rú yí jiàn
犹“百闻不如一见”。见“百闻不如一见”条。《陈书.卷三一.萧摩诃列传》:“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眼见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
犹“百闻不如一见”。见“百闻不如一见”条。《旧唐书.卷一○一.辛替否列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西游记》第四八回:“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眼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