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纵:放;释放。
晋 陈寿《三国志 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兼语式;作谓语、宾语;指把敌人放走
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老虎是一种猛兽,会伤害人畜,如果把抓到的老虎又放回山中,将来有可能再次为害,同样的,如果把抓到的敌人放走,也将为自己带来后患无穷。《零陵先贤传》记载了一个关于“纵虎归山”的故事:三国时的刘璋为益州牧,他的部下张松对他有所不满,刚好曹操打算派将领去讨伐占领汉中的张鲁,刘璋担心自己会被派去,想找人代替。张松就趁机献计,认为可以把刘备请到成都来,派他去攻打张鲁。刘巴知道这件事之后,便极力劝阻,他认为刘备的野心过大,如果把他请来,一定会蒙受其害。刘璋不听。后来刘璋派刘备去征伐张鲁,刘巴又上谏,说︰“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意思是说,刘备的野心太大,如今让他在外拥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将来一定后患无穷。刘璋仍然不听。次年,刘备果然还兵包围成都,刘璋猝不及防,只好投降。后来“纵虎归山”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放走敌人,后患无穷。
将老虎放回山中。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比喻放走敌人,后患无穷。《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也作“放虎归山”。
归山 : 退隐山林:归山岁月苦无�┒啵�春深官又满,日有归山情。
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放走敌人,后患无穷。语本《零陵先贤传》。
“养虎遗患”
归,不能写作“旧”。
“纵虎归山”和“养虎遗患”都有“留着敌人不管;以致留下祸患”的意思。但“纵虎归山”偏重于“纵”;即放走敌人;“养虎遗患”偏重于“养”即纵容敌人。
璋:刘璋(?∼西元219),东汉末江夏竟陵人,字季玉,刘焉之子,袭父为益州牧。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成都,璋降。
刘备:西元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西元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巴:刘巴(?∼西元222),三国蜀零陵烝阳人,字子初。少有名,刘表多次荐举不就。初依曹操,后归刘璋。刘备攻取益州后,刘巴归附。多奇谋良策,诸葛亮曾称赞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内:音ㄋㄚˋ,通“纳”,接纳。
张鲁:字公祺,东汉末沛国丰人,生卒年不详。献帝初平二年,创五斗米道教民,据巴、汉三十年,附者甚众。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鲁出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卒谥原。
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纵虎归山”及“养虎遗患”都有留下敌人,导致后患的意思。
“纵虎归山”侧重于把敌人放走;“养虎遗患”侧重于纵容敌人。
纵虎归山 | 养虎遗患 | 例句 |
---|---|---|
○ | ㄨ | 我们好不容易捉到这些人,你却将他们释放,这不是∼吗? |
ㄨ | ○ | 每个国民都要协助揭发罪犯,绝不能姑息养奸,∼。 |
《三国演义》第二一回:“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下令军中曰:『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众将可努力向前。』”
《八旗通志.卷一九九.人物志.大臣传.杨文干》:“孔毓珣于缉捕盗贼甚为尽力,彼擒之,汝纵之,恐汝难当此论。纵虎归山,岂为仁政?此等作为,非积阴功,乃大坏德行事也。”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三上.毛文铨奏折》清.世宗批语:“此案断不可宽纵,俾罪类漏脱,贻害良民。……此等纵虎归山之假仁慈,胸中万万存不得,但以严而不枉为要。”
放虎归山
fàng hǔ guī shān
即“纵虎归山”。见“纵虎归山”条。《东周列国志》第四五回:“放虎归山,异日悔之晚矣!”
《精忠岳传》第三一回:“倘他逃走去了,岂不是放虎归山?”
放虎遗患
fàng hǔ yí huàn
犹“纵虎归山”。见“纵虎归山”条。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疏〉:“今阻其善意,逆其欢心,古人所谓放虎遗患,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