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上进;不顾将来;只贪图眼前的安宁。苟且:得过且过;偷安:贪图安逸。
宋 苏轼《策略三》:“天下独患柔弱而不振,怠惰而不肃,苟且偷安而不知长久之计。”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南宋覆灭,显然是统治者苟且偷安、自取灭亡的结果。
“苟且偷安”系由“苟且”及“偷安”二语词组合而成。
“苟且”见于《汉书.卷八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王嘉》。王嘉(?∼西元前2),西汉平陵人,字公仲,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后为南陵丞、长陵尉。哀帝时为丞相,封新甫侯。哀帝宠幸佞臣董贤,王嘉极谏,被系于狱中二十余日而死,追谥忠。王嘉曾上疏哀帝论政,认为孝文帝时吏治清明,官员们尽忠职守,行事不会马虎草率,得过且过。
“偷安”则见于汉.贾谊《新书.数宁》。贾谊(西元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为文学家兼政论家。文帝召为博士,超迁至太中大夫,所论列多见施行,因遭毁忌,出为长沙王太傅,迁为梁怀王太傅,后怀王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年余亦卒,世人称为“贾太傅”、“贾长沙”,又称为“贾生”。所着《新书》共十卷,内容主在惩秦之失,并对汉初君主提出各项治安策。贾谊在书中论到天下情势,认为很多人都说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只有自己敢冒大不韪,说天下尚未安定。他又认为这些人并非愚者,看不清天下大势,只是为了阿谀谄媚皇帝,所以故意说出和违背事实的话。这种行为,就好比把火放在木柴下面,然后躺在木柴上面,只因火尚未烧到,就觉得安,这是贪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可能发生危难的做法。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苟且偷安”,用来形容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
只贪图目前的安逸,不顾将来。
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做长远计划。如:“大部分的国人都不愿苟且偷安,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能获胜。”近得过且过,苟且偷生,因循苟且反发愤图强,发愤努力,高瞻远瞩
苟且 : ①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偷安。②敷衍了事;马虎:因循~ㄧ他做翻译,一字一句都不敢~。③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
偷安 : 苟安,只图目前的安逸:偷安苟活|蒙蔽朝廷,偷安肆乐。
“苟且”,行事马虎草率,得过且过。语出《汉书.卷八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王嘉》。“偷安”,贪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难。语出汉.贾谊《新书.数宁》。“苟且偷安”形容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
“苟且偷安”和“苟且偷生”、“苟延残喘”、“得过且过”;都有“只顾眼前;混日子”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苟且偷生”和“苟延残喘”还偏重指“勉强维持生存”的意思;“苟且偷安”和“得过且过”不含此意。②“苟且偷安”偏重指“贪图眼前安逸”的意思;“得过且过”偏重指“胸无大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③“苟且偷生”和“得过且过”只限用于人;“苟且偷安”和“苟延残喘”则不限。
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石,其中又分三等
苟且:不守礼法、不务实际或马虎草率,得过且过。
措:安置。
寝:音ㄑㄧㄣˇ,躺卧。
《宋史.卷三九七.刘光祖列传》:“人臣献言,不可不察:其一,不量可否,劝陛下轻出骤进,则是即日误国;其一,不思振立,苟且偷安,则是久远误国。”
宋.汪应辰〈廷试策〉:“昔唐之明皇,承晏安太平之后,苟且偷安,昧于远图,政令日弛,法度日隳。”
宋.司马光〈程宣徽劄子〉:“程戡素无才术,少壮之时历职中外,犹无名迹为人所称。况今老病,昏懦尤甚。在鄜延苟且偷安以度日月,为吏兵所慢,戎狄所轻。”
宋.苏轼《应诏集.卷一.策略三》:“天下独患柔弱而不振,怠惰而不肃,苟且偷安而不知长久之计。”
《宦海》第二○回:“做大员的这样苟且偷安,做属吏的又是那般逢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