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韩非《韩非子 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用于指故意挑剔为难人
若吹毛求疵,天下人安得全无过失者?(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
韩非,战国时韩国的宗室公子,是当时先秦诸子学派里,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君王治理国家须结合法、术、势三者。《韩非子.大体》指出识大体的人,不会让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迷惑己心,也不会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劳神。韩非认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认为古时能执守大体的君王,用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用分明的赏罚来奖善惩恶,用客观的标准来评量事物的轻重大小;不违反天理,不伤害人性;也不在细微的地方刻意寻找缺点和毛病。后来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变成“吹毛求疵”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
有意抓住人的小过失
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汉书》
一心只想参了他的功名,却寻不出他的短处来,便要吹毛求疵,也无处可求。——《二刻拍案惊奇》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近寻瑕索瘢,有意挑剔反隐恶扬善
德语 an allem herumnörgeln, überall ein Haar in der Suppe finden, herummäkeln (V)
法语 (expr. idiom.) chercher la petite bête
吹毛 : 1.比喻事情易为,不费大力气。2.形容刀剑锋利﹐吹毛可断。3.见"吹毛求疵"。
吹开细毛,仔细寻找皮上的小毛病。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
语本《韩非子.大体》。
△“求全责备”
疵,不能写作“庇”。
“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对人对事十分苛求”的意思。“吹毛求疵”是不怀好意;是故意挑剔;“求全责备”的动机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它要求的是完美无缺。
法术:战国时代法家所谓“法”与“术”的合称,亦可统指法家的学术。法,指国家规定赏罚的律令。术,指君王统御臣下的方法、策略。
权衡:称量轻重的工具。比喻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权,秤锤。衡,秤杆。
逆:违背、不顺从。
疵:毛病、缺点。
洗垢察难知:洗净污垢后,再细察难知的痕迹。义犹“吹毛求疵”、“洗垢求瘢”。
“吹毛求疵”及“求全责备”都有刻意要求完美的意思。
“吹毛求疵”含有故意挑剔小毛病之意;“求全责备”仅表示所求务必达到完全无缺。
吹毛求疵 | 求全责备 | 例句 |
---|---|---|
○ | ㄨ | 她连一点芝麻小事都要挑剔,未免太∼了。 |
ㄨ | ○ | 像你这样∼的作法,不但无法教好学生,反而会使他们失去自信。 |
《韩非子.大体》:“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源)
《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今或无罪,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多自以侵冤。”
《水浒传》第四七回:“非是我等要去寻他,那厮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拏那厮。”
吹毛取瑕
chuī máo qǔ xiá
瑕,过失、缺点。“吹毛取瑕”犹“吹毛求疵”。见“吹毛求疵”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起》:“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刺)骨为戾,复似善(詈)骂,多失折衷。”
吹毛求瑕
chuī máo qiú xiá
瑕,过失、缺点。“吹毛求瑕”犹“吹毛求疵”。见“吹毛求疵”条。《三国志.卷五二.吴书.张顾诸葛步传.步骘》:“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制科》:“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驳放。”
吹毛索疵
chuī máo suǒ cī
犹“吹毛求疵”。见“吹毛求疵”条。《后汉书.卷二七.宣张二王杜郭承郑赵列传.杜林》:“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
披毛求瑕
pī máo qiú xiá
披,分开。瑕,过失、缺点。“披毛求瑕”犹“吹毛求疵”。见“吹毛求疵”条。《魏书.卷三五.崔浩列传》:“是以披毛求瑕,妄张贼势,冀得肆心。”
披毛求疵
pī máo qiú cī
披,分开。“披毛求疵”犹“吹毛求疵”。见“吹毛求疵”条。《旧唐书.卷九○.豆卢钦望列传.崔元综》:“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鞫狱,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以此故人多畏而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