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来。(鲁迅《病后杂谈》)
“心安理得”这句成语说明做事的时候,如果觉得心中坦然无所愧咎,所做所为就一定可以获得合理的说解。“心安”是“理得”的前提,心要不安,理就难得。在《论语.阳货》篇记载了一段孔子学生宰我来向孔子请教“三年之丧”的问题。宰我认为因父母之丧,当子女的要守三年的孝,都不能为礼作乐,礼乐岂不是会因此而失传?所以他觉得守一年丧应该就够了。孔子就反问他:父母丧不到三年,当子女的就吃好的,穿好的,心会安吗?宰我说:“安!”孔子就说:“你要能感到心安,你就去做吧!”孔子认为处事的时候,只要心里不会觉得不安,就一定可以说解,宰我既然可以觉得心安,当然一定有他的道理存在。一般人都是受到父母三年的褓抱提携,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今天宰我认为只要为父母守丧一年就够了,是以孔子不禁要怀疑宰我年幼时,是不是也和常人一样,享有父母三年褓抱提携的恩情。
自信做的事情有理,心里坦然
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来。——鲁迅《病后杂谈》
行事合情合理,心中则坦然无憾。《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原来我们只求自己心安理得,那外界的苦乐原是不足计较。”近问心无愧反忐忑不安,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心乱如麻,心惊肉跳,坐立不安,坐卧不安
德语 ein ruhiges Gewissen haben (V)
法语 avoir une conscience claire, n'avoir aucun scrupule
形容心中坦然无所愧咎,则行事合情合理。
#语或本《论语.阳货》。
△“问心无愧”
理,不能写作“礼”。
“心安理得”和“问心无愧”;都含有“自己认为做的事都合乎情理;心理很坦然”的意思。但“心安理得”偏重在按情理办事;心里坦然;多用于当事者心情的流露;“问心无愧”偏重在凭良心办事;扪心自问不心亏;多用于当事者的心理活动。
典故或见于《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玄》。
女:音ㄖㄨˇ,同“汝”。你。
居丧:居父母之丧。
食旨:吃美味的食物。
“心安理得”及“问心无愧”都有自认无过,内心坦然的意思。
“心安理得”侧重于行为合理;“问心无愧”侧重于不失良知,毫无愧疚。
心安理得 | 问心无愧 | 例句 |
---|---|---|
○ | ㄨ | 钱若不是自己赚来的,花起来总觉得不怎么∼。 |
ㄨ | ○ | 以你的贡献来讲,今天接受这个奖励,大可∼。 |
《中国现在记》第一○回:“这班人在工上赚钱,只要心安理得,可赚的赚两个也还不妨。”
《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原来我们只求自己心安理得,那外界的苦乐原是不足计较。”
《瞎骗奇闻》第二回:“你别瞧着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我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心安理当
xīn ān lǐ dāng
犹“心安理得”。见“心安理得”条。清.陈确〈与沈朗思书〉:“昔贤所谓坐下功夫,在家言家,在馆言馆,各求心安理当。”
心定理得
xīn dìng lǐ dé
人心安定,事理合宜。见“心安理得”条。《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玄》:“然则内外相参,得失有所,互相形检,孰能相饰?斯得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静风俗而审官才矣。”(源)
心宰理得
xīn zǎi lǐ dé
犹“心安理得”。见“心安理得”条。元.王恽〈待旦轩记〉:“盖勤则为补拙之资,公即具生明之本,无私则心宰,心宰则理得,理得则言顺。”
理得心安
lǐ dé xīn ān
即“心安理得”。见“心安理得”条。清.刘坤一〈复黎简堂书〉:“顾我辈行止,惟求理得心安,不计人之毁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