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舍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农事。古时候以农立国,故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务农而从事于工、商。《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一文,讲的是当时的农业政策。力陈人民务农对国家的影响,直指人民从事农业就会因生产富足而不肯轻易迁徙。不务农而从事工、商,则农作物产量减少人民就会轻易迁徙,无心安居故土。且民舍本而事末,会变得好耍小聪明狡滑多诈,善于玩弄法律,颠倒是非。后来“舍本逐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视微末小节。另外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国使者对于赵孝威太后见面先问齐国岁收、百姓安好,才问候齐王这件事,感到不满。于是赵孝威太后回说:“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没有岁收,怎么会有人民?没有人民,怎么会有国君?哪有舍去根本而问旁枝末节的道理呢?”是以人民为根本大端,君主为微末小节。
指做事舍弃根本的部分,却过多地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也说“舍本求末”
如果作者本没有什么新颖独创之见,却勉强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类来等着读者喝采,那是舍本逐末的作法。——《义论、考据和辞章》
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而只重视微末小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也作“舍本事末”。近本末倒置
逐末 : 1.指经商。古以农业为本务,商贾为末务,故称。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指人民不务农业而从事工、商。
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后用“舍本逐末”指人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视微末小节。
△“舍本治末”、“舍本就末”
末,不能写作“未”。
“舍本逐末”偏重在“做的内容不当”。而“舍近求远”偏重在“方式不当”。
典故或见于《战国策.齐策四》。
舍:通“舍”,音ㄕㄜˇ,舍弃。
事:从事。
产约:农作物生产量少。约,减少。
居心:安居乡土之心。
好智:喜爱耍小聪明。好,音ㄏㄠˋ。
巧法令:工于玩弄法令。
《抱朴子.外篇.自叙》:“洪禀性尪羸,……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
南朝陈.庾僧渊〈代答张君祖〉诗:“舍本而逐末,悔吝生有情。”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宦海》第一回:“放着一班做官的人,不先去考察他们的程度,却只嫌着百姓们的程度不合,岂不是舍本逐末么?”
损本逐末
sǔn běn zhú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隋书.卷六六.李谔列传》:“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弃本就末
qì běn jiù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晋.袁宏《后汉纪》卷一八引张衡〈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辛卯诏,以能宣章句奏案为限,虽有至孝,犹不应科,此弃本而就末。”
弃本逐末
qì běn zhú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汉书.卷二四.食货志四下》:“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两监》:“尔后物态浇漓,稔于世禄,以京兆为荣美,同华为利市,莫不去实务华,弃本逐末。”
背本趋末
bèi běn qū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汉书.卷二四.食货志四上》引汉.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汉书.卷七四.魏相丙吉传.魏相》:“民多背本趋末,或有饥寒之色。”
背本逐末
bèi běn zhú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人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
舍本事末
shě běn shì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源)
舍本务末
shě běn wù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汉.王符《潜夫论.务本》:“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慎本略末犹可也,舍本务末则恶矣。”
舍本即末
shě běn jí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宋书.卷一二.律历志中》:“历三年,更相是非,舍本即末,争长短而疑尺丈,竟无时而决。”
舍本问末
shě běn wèn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战国策.齐策四》:“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舍本理末
shě běn lǐ mò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材理》:“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
舍本逐末
shě běn zhú mò
即“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抱朴子.外篇.勖学》:“舍本逐末者,谓之勤修庶几;拥经求己者,谓之陆沈迂阔。”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四.水学.协济》:“一以小民穷困,舍本逐末而不垦。是以荒瘠之地日多,而懒惰之民日积。”
逐末舍本
zhú mò shě běn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隋书.卷九.礼仪志四》:“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
逐末遗本
zhú mò yí běn
犹“舍本逐末”。见“舍本逐末”条。《文史通义.外篇二.永清县志列传序例》:“夫以绎经之题,逐末遗本,折以法度,彼实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