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三国 魏 稽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不料后来事与愿违,现在这点局面小得很,应酬不开!(茅盾《子夜》十六)
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是他的好友吕安为其兄吕巽诬谄系狱,他仗义执言,却受到牵连,在狱中借以抒发情绪之作。他生性不与世俗同流,志在守朴全真,对于自己无端被陷害入狱,心中的哀痛和愤慨,是谁也比不上的。他感叹身陷囹圄的残酷事实,和本想“嗈嗈鸣鴈,奋翼北游”──像雁一样翱翔天际自在悠游的愿望相违背。最后他和吕安全因此被杀了。后人就以“事与愿违”表示事实和愿望相违背。
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违背
事实和愿望相违背。《文选.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文选.卢谌.赠刘琨诗》:“事与愿违,当忝外役。”反称心如意,如愿以偿,从心所欲
事与愿违:汉语成语
事与愿违:天舞演唱歌曲
事与愿违:许靖韵演唱歌曲
事与愿违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
事实和愿望相违背。 语出三国魏.嵇康〈幽愤〉诗。
与,不能写作“于”。
“事与愿违”和“适得其反”都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愿望相反”;但“事与愿违”偏重于“与愿违”;强调人的感情;而“适得其反”偏重于“得其反”;强调结果相反。
典故或见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嗟:音ㄐㄧㄝ,表示感伤、哀痛的叹词。
俦:音ㄔㄡˊ,匹敌、相比。
遘:音ㄍㄡˋ,遇见、遭遇。
淹留:久留。指身陷囹圄。
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源)
晋.卢谌〈赠刘琨书〉:“然苟曰有情,孰能不怀?故委身之日,夷险已之。事与愿违,当忝外役。”
《宋书.卷六八.武二王列传.南郡王义宣》:“昔因幸会,蒙国士之顾,思报厚德,甘起泉壤,岂谓一旦事与愿违。”
《旧五代史.卷二六.唐书二.武皇纪下》:“誓于此生,靡敢失节,仰凭庙胜,早殄寇雠。如其事与愿违,则共臧洪游于地下,亦无恨矣。”
宋.徐铉〈送谢仲宣员外使北蕃序〉:“铉自束发从宦,则闻长者之论,盛言为战国者,必以权道。子视商周以降,谁非战国?宁有以权道跻太平乎?而言以人弃,故事与愿违。”
事与心违
shì yǔ xīn wéi
心,心愿。“事与心违”即“事与愿违”。见“事与愿违”条。唐.崔祐甫〈祭董大使文〉:“吊随庆集,事与心违。良知与主,昨是今非。”
清.陈维崧〈金菊对芙蓉.语响潭烟〉词:“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事与心违。”
事与志违
shì yǔ zhì wéi
志,犹愿。“事与志违”即“事与愿违”。见“事与愿违”条。《太平御览.卷四四七.人事部一八.品藻下》引晋.习凿齿〈周鲁通诸葛论〉:“若乃力不能合,事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已亡之日耶?”
力与愿违
lì yǔ yuàn wéi
力不从心之意。见“事与愿违”条。宋.王安石〈辞赴阙第三状〉:“虽欲扶伏奔走阙庭,而力与愿违,不能自强。”
境与心违
jìng yǔ xīn wéi
处境和心意相违背。见“事与愿违”条。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五.书简二.与保田宗雪书七首之七》:“恒思日夕造府,敬聆大教,奈何境与心违。”
志与愿违
zhì yǔ yuàn wéi
志向和愿望相违背。见“事与愿违”条。《宋书.卷六六.王敬弘列传》:“臣闻君子行道,忘其为身。三复斯言,若可庶勉;顾惜惛耄,志与愿违。”
时与愿违
shí yǔ yuàn wéi
时机和心愿相违背。见“事与愿违”条。清.陈确〈与刘子本书〉:“某既痿废不复能出门,张考夫亦屡失机缘。时与愿违,惭恨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