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
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她姐姐从小就给财主家做童养媳,忍气吞声地生活了半辈子。
“忍气吞声”原作“饮气吞声”。南北朝时,北魏将军尒(ㄦˇ)朱荣作乱,汝南王拓跋悦遂南奔梁国,梁武帝萧衍尊他为魏主。梁朝的文书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写了一篇声讨尒朱荣的檄文,将汝南王一行人离乡背井,客居异地,试图反攻的决心表露无遗,内容大意是:“尒朱荣在北方拥兵自重,胡作非为,侵略我的故乡,我只好投奔梁国。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并且派兵助我讨伐逆贼。我与同伴们对家乡的沦陷,亲人的离散,感到无限的悲痛。我们强忍住这口气,立誓报仇雪恨,将叛贼尒朱荣歼灭,复兴宗族家园。”后来“忍气吞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不敢作声抗争。
忍气:受了气而强自忍受。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形容受了气只能勉强忍着,不敢发作
为家私少长无短,我则得忍气吞声。——《元曲选·鸳鸯被》
受了气也强自忍耐,不敢作声抗争。《金瓶梅.第四一回》:“李瓶儿这边分明听见指骂的是他,把两只手气的冷,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卫朝奉只是著人上门坐守,甚至恶语相加,陈秀才忍气吞声。”也作“吞声忍气”、“吞声饮气”、“气忍声吞”、“声吞气忍”。近含垢忍辱,委曲求全反忍无可忍
德语 geduldig ertragen (V)
法语 (expr. idiom.) souffrir en silence, avaler sa colère, sourire et supporter
忍住气,不敢出声。“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不敢作声抗争。语本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
“饮恨吞声”
声,不能写作“生”。
“忍气吞声”和“饮泣吞声”;都表示不说什么话;勉强地忍耐着。“忍气吞声”偏重于“忍”;强调人忍受冤屈;多用于口语。“饮泣吞声”偏重在“饮”;指内心痛苦;不敢表达;多用于书面语。
桑梓沦芜:故乡家园沦陷荒芜。
室家颠殒:家庭宗族震荡灭亡。
雠:音ㄔㄡˊ,通“仇”,指仇怨。
《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李瓶儿这边分明听见,指骂的是他,把只手气的冰冷,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卫朝奉逐日着人来催逼,陈秀才则不出头。卫朝奉只是着人上门坐守,甚至以恶语相加,陈秀才忍气吞声。”
《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浦被他掼的发昏,又掼倒在一个粪窖子跟前,滚一滚就要滚到粪窖子里面去;只得忍气吞声,动也不敢动。”
《红楼梦》第二○回:“宝玉见他这般病势,又添了这些烦恼,连忙忍气吞声,安慰他仍旧睡下出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苟太太听了,也自觉得无味,要待发作他两句,奈此时功名性命,都靠在他身上;只得忍气吞声,咽了一口气下去。”
吞声忍气
tūn shēng rěn qì
即“忍气吞声”。见“忍气吞声”条。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红楼梦》第六九回:“心中一刺未除,又平空添了一刺,说不得且吞声忍气,将好颜面换出来遮饰。”
吞声饮气
tūn shēng yǐn qì
犹“忍气吞声”。见“忍气吞声”条。《北史.卷八二.儒林列传下.刘炫》引王孝藉〈上牛弘书〉:“安可?舌缄唇,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气忍声吞
qì rěn shēng tūn
犹“忍气吞声”。见“忍气吞声”条。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你道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声吞气忍
shēng tūn qì rěn
犹“忍气吞声”。见“忍气吞声”条。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衔泣吞声
xián qì tūn shēng
犹“忍气吞声”。见“忍气吞声”条。《陈书.卷二六.徐陵列传》引南朝陈.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兼年累载,无申元直之祈,衔泣吞声,长对公闾之怒。”
衔声茹气
xián shēng rú qì
犹“忍气吞声”。见“忍气吞声”条。《宋书.卷七三.颜延之列传》:“衔声茹气,腆默而归,岂识向之夸慢,祇足以成今之沮丧邪?”
饮气吞声
yǐn qì tūn shēng
即“忍气吞声”。见“忍气吞声”条。《艺文类聚.卷五八.杂文部四.檄》引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源)
元.张养浩〈寨儿令.干送行〉曲:“干送行,谩长亭,被恩书挽回云水情。才到燕京,便要回程,你好自在也老先生。带行人所望无成,管伴使饮气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