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忍受;忍耐;无:无法。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孙礼传》:“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出手还击。
“忍无可忍”典源作“忍不可忍”。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典源出自《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明帝临崩时,床下受遗诏,拜曹爽为大将军,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封散骑常侍。孙礼为人正直光明,使曹爽行事不便,就将孙礼外放为扬州刺史。旋因争议清河、平原地界问题得罪了曹爽,被弹劾判罪五年,后又改任为并州刺史。当时朝政由曹爽专权,国势日渐衰退,孙礼要去并州上任前去拜见太傅司马懿,孙礼面有忿色,却不说话。司马懿问孙礼是嫌并州地太小,还是怨恨分界的事处理不公?孙礼说自己气愤的是没办法报明帝所托,辅佐魏室,如今曹爽专擅,天下骚动不安,国家就要危亡了!孙礼说得悲痛万分,泪流满面。司马懿听了劝慰他说:“且止,忍不可忍。”意思就是说:你先不要悲伤,要能够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才能成就大事,想把曹爽除掉,现在还不是时机。这里的“忍不可忍”就是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演变到后世多改作“忍无可忍”,意思是忍耐到了极点,无法再忍受。
到了不能忍耐的地步
那句话已使人忍无可忍了
忍耐到了极点,而无法再忍受。《唐史演义.第六○回》:“公主未免挟贵自尊,暧忍无可忍,屡有违言。”
“忍无可忍”之“无”,典源作“不”。“忍不可忍”原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语本《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后用“忍无可忍”指忍耐到了极点,无法再忍受。
忍,不能写作“刀心”。
“忍无可忍”和“是可忍;孰不可忍”;都有“无法忍受”的意思。但“忍无可忍”偏重于无法忍受的程度;“是可忍;孰不可忍”偏重于绝对不能容忍的某种事情;一般独立成句或在句中单独出现。这两者不能通用。
礼:孙礼(?∼西元250),字德达,三国魏涿郡容城人。有治绩,魏明帝重之。帝临崩,拜大将军长史,佐曹爽。为人光明正直,使曹爽行事不便,屡被贬官。曹爽败后,入为司隶校尉,迁司空,封大利亭侯。卒谥景。
乖细:违理、琐碎。
匡辅:匡正辅助。
凶凶:骚动不安。
宣王:指司马懿(西元179∼251),字仲达,三国魏温县人。有雄才,多权变,文帝甚亲重之,屡出师与蜀相诸葛亮相抗,使亮不能得志于中原,后以丞相执国政。其孙司马炎终篡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宣帝。
《拒约奇谈》第二章:“诸君今日奔走呼号,前后响应者,岂非以美人不以平等待我,不以自由与我,受无可受,忍无可忍,始起与之争么?”
《官场维新记》第一四回:“这一来,堂里的学生,个个都忿然不服,屡次欲与他为难,……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
《唐史演义》第六○回:“公主未免挟贵自尊,暧忍无可忍,屡有违言。”
忍不可忍
rěn bù kě rěn
犹“忍无可忍”。见“忍无可忍”条。《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源)
宋.沈作喆《寓简》卷七:“忍固难也,然忍其可忍者耳。司马懿所谓『且止,忍不可忍』,此最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