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
受了委屈,他也只能气忍声吞了
此处所列为“忍气吞声”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忍气吞声”原作“饮气吞声”。南北朝时,北魏将军尒(ㄦˇ)朱荣作乱,汝南王拓跋悦遂南奔梁国,梁武帝萧衍尊他为魏主。梁朝的文书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写了一篇声讨尒朱荣的檄文,将汝南王一行人离乡背井,客居异地,试图反攻的决心表露无遗,内容大意是:“尒朱荣在北方拥兵自重,胡作非为,侵略我的故乡,我只好投奔梁国。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并且派兵助我讨伐逆贼。我与同伴们对家乡的沦陷,亲人的离散,感到无限的悲痛。我们强忍住这口气,立誓报仇雪恨,将叛贼尒朱荣歼灭,复兴宗族家园。”后来“忍气吞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不敢作声抗争。
1.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受了气也强自忍耐,不敢作声。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你道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也作“忍气吞声”。
义参“忍气吞声”。见“忍气吞声”条。
此处所列为“忍气吞声”之典源,提供参考。
桑梓沦芜:故乡家园沦陷荒芜。
室家颠殒:家庭宗族震荡灭亡。
雠:音ㄔㄡˊ,通“仇”,指仇怨。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你道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忍气吞声
rěn qì tūn sh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