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此处所列为“囫囵吞枣”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囫囵吞枣”原作“浑仑吞枣”。《碧岩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赵州此番回答若是听在有智慧人的耳内,恰如电光石火,一闻便透彻心灵。否则,想破头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为镇州出产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去参见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这位僧人明知故问,所以赵州才会如此回答,不跟他啰嗦。恰如曾经有僧人问九峰和尚:“是否见过延寿和尚?”九峰回答说:“山前的麦子成熟没?”这个回答和赵州的回答刚好呼应。就像是两枝无孔的大铁槌,一敲就定。赵州和尚本无机心,想不到僧人轻轻一问,得了个瞪大眼睛的讶异。此番对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细嚼慢咽,意趣无穷;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会像一口把枣子吞下肚,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后来“囫囵吞枣”就从《碧岩录》原文中的“浑仑吞个枣”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
(1) ∶鹘仑:同“囫囵”,整个的。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辨滋味
(2) ∶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混或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今动不动便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宋· 朱熹《答许顺之书》
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也作“囫囵吞枣”。
鹘仑 : 1.见"鹘囵"。
义参“囫囵吞枣”。见“囫囵吞枣”条。
此处所列为“囫囵吞枣”之典源,提供参考。
典故或见于《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
赵州:释从谂(西元778∼897),唐高僧。谂,音ㄕㄣˇ。精心玄悟,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主张真正的见性,身边事物随手拈来,启人禅机。昭宗时圆寂,年一百二十,谥真际禅师,世称为“赵州古佛”。
南泉:释普愿(西元748∼834),唐高僧。精练玄义。贞元十一年,挂锡池阳南泉山,自建禅斋,足不下南泉三十余载。有“南泉斩猫”公案留世。
镇州:地约在今河北正定县一带。后汉时称镇州,宋代初期延用,后升为真定府。
九峰:生卒年不详。曾受法于延寿禅师。
延寿:释延寿,生卒年不详。弃吏出家,五代时于杭州永明寺,倡导禅净兼修,发扬“净土思想”,圆寂后赐号“智觉禅师”。
浑仑:同“囫囵”、“浑沦”。指整个的,完整的。
宋.朱熹〈答许顺之〉书其三:“日用动静语默,无非下学,圣人岂曾离此来?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