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的花;水中的月亮。比喻虚幻的景象。也用于比喻诗中不能从字面来理解的所谓空灵的意境。
唐 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何其芳《梦中道路》)
“镜花水月”原作“镜像水月”。鸠摩罗什(西元344∼413)为东晋时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佛经家之一,天竺人,七岁时随母出家,总贯群经,妙解大乘。东晋隆安五年(西元401),鸠摩罗什被后秦王姚兴迎入长安,奉为国师,与僧肇、僧严一同从事译经工作,并有系统地介绍佛教义理。当时汉译佛经日多,但品质不一,内容难解。鸠摩罗什通晓多国语言,译笔简洁畅达,为世所重。《远什大乘要义问答》为鸠摩罗什与慧远的问答录,又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书中阐明了大乘佛教的教义,并反复论述有关法身的问题。佛家把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形成之物称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则称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触四种感觉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触,风则只有触。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来好像有实体,其实触摸不着,只是个幻象。后来“镜花水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虚幻不实在。
镜中花与水中月,指意境不可以形迹求。比喻空幻飘渺
诗有可解不可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诗家直说》
镜中的花,水里的月。比喻空幻不实在。《镜花缘.第一回》:“小仙看来即使所载竟是巾帼,设或无缘,不能一见,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也作“水月镜花”、“水月镜像”。近梦幻泡影,空中阁楼,海市蜃楼,幻梦成空
“镜花水月”之“花”,典源作“像”,谓影像。镜中的影像,水里的月亮。比喻虚幻不实在。 语本《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
镜,不能写作“境”。
典故或见于《大智度论》卷六、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近体中.七言》:“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境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婉然。”
明.周履靖《锦笺记》第一七出:“镜花水月难凭取,空惹愁千缕,情踪似可疑,芳昼兰闺,何事深深闭?”
《说岳全传》第六一回:“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
《镜花缘》第一回:“小仙看来,即使所载竟是巾帼,设或无缘,不能一见,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
《白雪遗音.卷四.玉蜻蜓.游庵》:“三弟,我和你镜花水月闲消遣,何必名贤胜地逢?”
水月镜像
shuǐ yuè jìng xiàng
犹“镜花水月”。见“镜花水月”条。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水月镜花
shuǐ yuè jìng huā
犹“镜花水月”。见“镜花水月”条。《再生缘》第六七回:“水月镜花空好看,不过是,今生如此算收梢。”
镜像水月
jìng xiàng shuǐ yuè
镜中的影像,水里的明月。见“镜花水月”条。《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