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比喻脱离实际,缺乏常
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银杏》)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厉公荒淫无道,经常滥杀无辜,群臣经常互相倾轧。大臣栾书、中行偃在宠臣匠丽氏家里活捉晋厉公,并在两年后处死晋厉公。由于晋襄公的大儿子是白痴,连豆子、麦子都分不清,只好立其小儿子周子为晋悼公。
菽,就是豆子。麦,则是麦子。两者都是很普通的农作物,而且形状完全不同,极容易分辨。如果一个人连豆子、麦子都无法分辨,就是形容这个人非常无知,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这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当时晋国发生政争,贵族大夫栾书、中行偃为了争夺政权,先杀了受到厉公亲信的胥童,然后又杀了厉公,立襄公的曾孙周子为国君,是为晋悼公。周子时年才十四岁,根本无法亲政,且有年长的哥哥,但栾书等人为了掌握政权,把周子当成傀儡,就称赞周子十分聪明,并诋毁他的哥哥,说他十分无知,连豆子和麦子都没办法分辨,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做国君呢?后来“不辨菽麦”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人愚昧无知。亦用来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
(1) ∶辨不清大豆和麦子。比喻愚昧没有识别能力
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左传·成公十八年》
(2) ∶形容愚昧,缺乏实际知识
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抱箭集·银杏》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语本《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后亦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菽麦 : 1.豆与麦。2.比喻极易识别的事物。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缺乏常识。语出《左传.成公十八年》。
“颇别菽麦”
菽,不能写作“叔”。
周子:指晋悼公(西元前586∼前558),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周。襄公曾孙。在位期间施行仁政,大会诸侯,使魏绛和戎,又与楚国争夺郑国。在位十五年。
慧:聪明才智。
菽麦:豆子和麦子。
立:指立为国君。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源)
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颖慧若神,仅至龆龀;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耇。”
明.董斯张《吹景集》卷一○:“不知薡董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明.杨基〈感怀〉诗一四首之二:“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
《聊斋志异.卷二.珠儿》:“经年余,生一子,视如拱璧,名之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绝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言语蹇涩。”
不辨菽粟
bù biàn shú sù (变) bú biàn shú sù
犹“不辨菽麦”。见“不辨菽麦”条。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辩菽麦
bù biàn shú mài (变) bú biàn shú mài
即“不辨菽麦”。见“不辨菽麦”条。《抱朴子.外篇.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仅辨菽麦
jǐn biàn shú mài
谓智力只能够辨认豆麦。形容无知。见“不辨菽麦”条。隋.卢思道〈北齐兴亡论〉︰“陆子骆提婆者,出于皂隶,本是靴工,愚暗庸短,仅辩(辨)菽麦。”
智昏菽麦
zhì hūn shú mài
谓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见“不辨菽麦”条。南朝梁.刘峻〈辩命论〉︰“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也。”
未辨菽麦
wèi biàn shú mài
未,不能。“未辨菽麦”犹“不辨菽麦”。见“不辨菽麦”条。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
菽麦不分
shú mài bù fēn
即“不辨菽麦”。见“不辨菽麦”条。宋.林逋〈省心录〉:“后世以文章明道,其弊至于菽麦不分,岂止不知稼穑艰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