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喻做事、写作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续范亭《来南泥湾途中》:“有似池鱼入大海,左右逢源空气香。”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原作“左右逢原”。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观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一书为弟子辑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见他对孔子理念的传承,并可得见他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离娄〉一篇多论仁政及尽伦希圣之事,典源所从出的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为学应有的态度。孟子以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学问,必须用心去体会。若能自得于心,则所学才能深固,应用起知识才能随心所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来“左右逢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学道有得,即可得心应手,取用不竭。后则泛用于比喻办事得心应手或处事圆融。
(1) ∶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
(2) ∶比喻办事圆滑
左右两边都能够得到水源。指学道有得,即可得心应手,取用不竭。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后比喻办事得心应手或处事圆滑。清.朱彝尊〈合刻集韵类篇序〉:“纽分畛域,注相引证,庶乎取诸左右逢源矣夫。”也作“左右逢原”。近八面玲珑,八面见光,无往不利反事事棘手,左支右绌,四面受敌
“左右逢源”之“源”,典源作“原”。“原”,同“源”。左右两边都能够得到水源。指学道有得,即可得心应手,取用不竭。语本《孟子.离娄下》。后来“左右逢源”用来比喻办事得心应手或处事圆融。
源,不能写作“原”。
资:借助。
清.顾复《平生壮观》卷二:“其书有出锋者,藏锋者,放纵者,谨守者,肥者,瘦者,皆左右逢源,而不逾矩者焉。”
清.朱彝尊〈合刻集韵类篇序〉:“学诗者得而诵习之,既免四羊三豕之失,而音无夺伦,纽分畛域,注相引证,庶乎取诸左右逢源矣夫。”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苏东坡诗》:“自非博极群书,足供驱使,岂能左右逢源若是?想见坡公读书,真有过目不忘之资,安得不叹为天人也。”
左右逢原
zuǒ yòu féng yuán
即“左右逢源”。见“左右逢源”条。《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源)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上》:“前辈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故后有所作时,左右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