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1章:“他被梁大老汉言过其实的话吓唬住了。”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东汉应劭所着的《风俗通义》中的〈正失〉篇,开头即点出此篇是为了纠正历史上善恶谬误所写,所以立篇名为〈正失〉。在孝文帝这段中,指出刘向认为世俗流传汉文帝的许多事迹,大多是些夸大,与事实不相符的穿凿附会之说。只因文帝非常礼遇来上谏的大臣,所以大臣们对文帝多有褒奖。例如:文中列举十数件关于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牵强附会之嫌。后人看到这些褒扬的文章,就以为全是事实。世上的非议与称赞,有很多是名实不符,但会去求证的人不多,随声附和的人倒是不少。应劭在此对刘向的看法表示赞同。后来“言过其实”被用来指言辞虚妄夸大,与事实不相符。
(1)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马良传》
(2) 后亦指说话过分,不符合事实
语本《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指言辞虚妄夸大,与事实不相符。《三国演义.第九六回》:“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且住!说书的这话怕有些言过其实。”近过甚其辞,夸大其词,夸夸其谈
言过其实(yán guò qí shí)是一个中国汉语成语,作谓语、定语,实:实际。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指言辞虚妄夸大,与事实不相符。 语出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二.正失》。
实,不能写作“拾”。
“言过其实”和“夸大其词”;都有“说的话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意思。但“言过其实”偏重在言语过分、浮夸;还常用来表示人的性格;“夸大其词”偏重在夸大。
典故或见于《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
傅会:牵强、附会。
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二.正失》:“凡此十余事,皆俗人所妄传,言过其实,及傅会,或以为前皆非是,如刘向言。”(源)
《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其人性本虚飘,言过其实,巧于词色,善于言谈。许人钱如捉影捕风,骗人财如探囊取物。”
《封神演义》第二四回:“磻溪钓叟恐是虚名,大王未知真实,而以隆礼迎请,倘言过其实,不空费主公一片真诚,竟为愚夫所弄。”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且住!说书的,这话怕有些言过其实。安公子虽然生得尊贵,不曾见过外面这些下流事情。”
《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怎么外官这们利害,咱们在京里看御史们的折子,总觉言过其实,若像这样,还有天日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你以为我言过其实,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言过其实。”
谈过其实
tán guò qí shí
犹“言过其实”。见“言过其实”条。唐.卢照邻〈五悲.悲今日〉:“倾盖若旧,白头如新。尝谓谈过其实,辨而非真。”
唐.刘知几《史通.卷一○.杂述》:“其有异于此者,则人自以为乐土,家自以为名都,竞美所居,谈过其实。”